闵行教师自编《上海传统音乐文化》教材出炉!你熟悉的乡音这都有~

2022-07-03 00:10:59

转自“闵行教育”微信号

弄堂童谣、上海打莲湘、马桥手狮舞、奉贤滚灯……这些现今的中小学生所不熟知的上海本土传统音乐文化样式,都收进了新近面市的特色教材《上海传统音乐文化》,更多的中小学课堂,有望唱响上海“乡音”。

 

 教材的主编、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华师大特聘教授、闵行教育学院音乐教研员施红莲介绍说,《上海传统音乐文化》分中学版、小学版各一册,以上海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下来的精华为载体,分设本土民谣、器乐、曲艺、舞蹈、戏曲、老歌金曲等板块,涵盖了海派传统音乐文化的各个方面。

教材编写历时10年

《上海乡土音乐文化》先面世

“资料的发掘、整理,始于2007年,前后历时十年,才有今天《上海传统音乐文化》这套特色教材的问世,”施红莲透露,她带领教材的编写团队先期于2011年编写推出了这本教材,次年,又推出了《上海乡土音乐文化》的国际版。

 先期推出的《上海乡土音乐文化》这本教材,侧重对曾经存在流行于原上海郊县的、原汁原味的乡土音乐文化,进行发掘、收集、整理,并研发编写成适合进课堂的教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民众视野中原本约定俗成的上海市郊县全部已不复存在,特色鲜明的区域音乐文化也随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加之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的冲击与持续影响,某些乡土音乐文化遗产甚至濒于消亡。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促动了施红莲和她的团队着手编写《上海乡土音乐文化》。“这些蕴含着城市发展原始基因的乡土音乐文化,以及赖以生存的民俗生态,曾经造就并传递着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传统。”在持续的素材收集过程中,施红莲越来越坚信,上海乡土音乐文化应该得到挖掘和传承。

 施红莲介绍,《上海乡土音乐文化》出版后,当时还在读大学的女儿看到时非常惊讶,“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生活了这么多年的城市,居然还存在这么多闻所未闻的乡土音乐。”

 目前,《上海乡土音乐文化》在闵行区已经有超过百所中小学校使用,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新教材视野更开阔

激发孩子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新近问世的《上海传统音乐文化》,相比之前的《上海乡土音乐文化》,内容有很大的变化。

“《上海传统音乐文化》这套教材,视野更开阔,纳入了都市里的弄堂童谣、上海老歌等内容,”施红莲介绍说。“小皮球 ,歇歇来,马路开花二十一……”这样的弄堂童谣,也许现在有些幼儿园老师还会给孩子们教唱,但像教材中收进的、诞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今天的孩子肯定知之甚少。

“消逝的声音需要追溯,泛黄的照片需要重拾,都市成长的记忆需要唤起,本土文化的自信需要重整。” 施红莲和她的团队希望,能以《上海传统音乐文化》这本教材为载体,让传统音乐文化真正渗透到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来,使中小学生充分领略和了解上海丰厚的传统音乐文化,增强学生对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这里的每一个音符,都呼吸着乡野的气息,烙印着城市历史的痕迹;这里的每一段旋律,都承载着祖辈父辈的记忆,萦绕着阿爷阿娘的情丝。这里回响着浦江的鸣笛,寄托着代代人的希冀……让世界倾听上海,让孩子记住乡音,我们正在探究,正在寻觅……”这是施红莲在自己的微信公号里,写下的一段话。

为了这套教材,施红莲和她的团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走访上海多家图书馆、文化馆、寻访多位非遗传承人、民间老艺人,并研读了大量珍贵的传统音乐资料。

对于传统文化发掘整理,有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尤其是要相关内容转化成进课堂的教育资源。施红莲介绍说,教材的编写,得到了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的相关专家学者的指导下。


教材上提供二维码

扫码进入云平台 收听收看影音资料

《上海传统音乐文化》分中学版、小学版各一册,分设本土民谣、器乐、曲艺、舞蹈、戏曲、老歌金曲等板块,在每一单元力图让学习者有效习得一歌一曲、一技一艺。

教材匹配有相应的音像资料,但不是传统的光碟,而是在书中相应单元里附有二维码,借助闵行区教育课程云平台的技术支撑,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资源,收看收听对应的影音资料。

伴随着流行歌成长的孩子们,会喜欢《上海传统音乐文化》吗?

答案是肯定的。在协和双语尚音学校以及上海教科实验中学的授课现场,施红莲感受到了老师和孩子们对这套教材的喜爱。

施红莲透露说,目前,包括闵行、松江、金山、青浦、奉贤等区的46所中小学校,成为首批使用该教材的基地学校。


来源:周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