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宋代古琴音乐研究》

2022-07-02 00:46:36


书评

 

作者简介:林萃青(JOSEPH S. C.LAM,1951 ~ ) 男,哈佛大学音乐学博士,美国密西根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子学院院长。



《宋代古琴音乐研究》

中华书局出版


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的《宋代古琴音乐研究》,是一部具有前沿性、开拓性的学术专著。本文先对该书的内容和特色作概括介绍,并以具体事例作进一步的说明,然后再给出本人的学术评介。




章华英,音乐学博士。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研究员,。早年在浙江琴家徐匡华先生启蒙下开始学习古琴,后师从龚一先生学琴十余年,师从郑珉中先生、王迪先生学习古琴鉴定及管派古琴多年。参与古琴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具体工作,撰有《古琴》(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专著《宋代古琴音乐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曾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金,中国音乐史学会论文评选“博士组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立承担国家哲学社科后期资助项目《20世纪以来中国古琴音乐的传承与变迁》、、《古琴音乐打谱之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元代古琴音乐研究及文献史料编纂》等课题。、《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等。


从音乐史学方法的角度看,章氏著作有两个令人赞叹和值得深思的特色: 第一,章氏著作是一部系统阐释宋代古琴音乐历史的专著,其内容涵盖到古琴研究的诸多方面。全书将丰富的实证史实资料的处理和运用,与音乐历史宏观发展动力与规律的历史描述相结合。在这样的框架下作者对宋代古琴、琴人、谱式、流派、琴曲创作、琴学著述等细部内容做了深入的分析或解读,并提供给读者有高度参考价值的图表和文字说明,多角度地呈现了宋代琴学研究中的新的见解。全书中,作者对于客观的历史史实和材料的考证颇为详尽细致,而不以此去彰显个人的主观见识。

 

第二,章氏著作融汇了中外传统音乐史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全书是以中国史学和乐学的研究方法为主体,以西方音乐史学关注音乐作品结构风格分析为辅助,从而把两套有着明显差异和优势的学术/艺术传统同时体现出来。

 

在章氏著作中,有着众多详尽的注脚,将作者参考或引用过的中国历史文献资料一一标明,给读者进一步查阅文献或深入调查提供了方便。这些材料以中国古代典籍为主,说明了作者把西方音乐学家的著作看成辅助材料的学术态度。她并不以国外流行的研究教条或抽象理论为自己的历史著作言论定位、镀金。比如章氏著作没有生硬地把宋代古琴音乐活动、制度、人物与中古欧洲的贵族或教堂音乐的方方面面作无谓的比较,更没有套用近年来被大量引进中国的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作时髦的人云亦云的表述,去探讨音乐与社会文化现象的基本性或个别性的相互关系。作者只适可而止地参考国外音乐学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潮流。比如,她把宋代诗词的文字资料与书法图像的符号表象综合,进而探讨宋代古琴音乐的内容与特色这样的研究方法既是传统的也是与西方当今流行的跨学科立场,探讨多媒体综合证据的研究方法相应的,两者可谓有不谋而合之妙。

 

了解章氏著作的学术特色,全书的绪论和五大章的编排就显得十分合理。在绪论部分作者阐述了宋代古琴音乐历史文化研究的现状,说明了该书的副题及其研究视角与方法其中,六个副题分别是:  琴史琴人、琴派、琴曲琴歌、琴律、琴器、古琴美学。四个研究角度与方法为文献学方法、历史学方法、音乐作品的实证分析和曲调考证。绪论一章为作者的研究方法和写作风格做了明确的定位。其中“宋代古琴艺术研究论著表”则囊括了近年出版的该学科的所有重要学术论文和著作(第12—15页)为作者重视文献学方法和资料的确实证明。

 

第一章是对宋代宫廷中古琴音乐的讨论共分四节。在这一章中,作者分析了宋代帝王太宗、徽宗、高宗与琴的关系阐述了古琴在宋代宫廷礼乐中的地位和功能。在书中作者还对宋代宫廷中“阁谱”的来源、使用及琴谱种类、宫廷琴待诏制度的设置、官职、官品及宫廷琴家在琴学方面的成就进行了探讨,基本理清古琴音乐在宋代宫廷中的历史状况。

 

第二章共分三节,分别探讨了宋代士大夫、隐士、江湖文人三个不同阶层的文人与琴的关系及其美学思想。在第一节中共描述11位历史上著名的宋代士人/琴人。其中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朱熹四人是宋代文化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描述他们的古琴活动是确立宋代琴乐的历史文化意义的重要途径“苏轼琴事年谱”一节 ( 第 113—115 页)尤能体现中国传统的年谱学的学术意义,是今后研究“音乐家苏轼”的蓝本。这一节中讨论最详尽的是朱长文的生平、家世及他所著《琴史》的编撰缘起及版本分析(第116—141页)。跟书中其他文字一样,章节立论和描述都非常精简充分表现作者的认真治学态度对宋代历史文献和琴学资料的深入认识,解读技巧的纯熟和谨慎合理的判断。如作者批评朱长文有儒家偏颇之论,就以三句十个字的引文点明(第135页) 。

 

本章第二节通过分析和整理文字、图像、书法资料,勾画出三位宋代琴人隐士的文化生活和表现方式,把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为人津津乐道但鲜有清楚说明的重要课题的研究推前一步比如,描述宋初处士唐异与隐士林逋一节就引用马远的《山径春行图》以名画的图像资料折射出琴人隐士的才情意志。

 

第三节分析了南宋江湖琴士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身份及其生存状态,并以两位著名的宋代江湖琴人——姜夔和汪元量的古琴活动为例进行探讨。描述后者的篇幅较多(第220—242页),分析亦较深入。书中对汪元量与文天祥以 《胡笳十八拍》一曲的诗词及琴声互表心声相酬的描述十分生动。它以一个发生在南宋末年国破家亡的动荡年代的独特故事,说明中国文人如何通过多样、综合的艺术互相酬唱,表达个人的心声,批评现实世界。这样的历史描述深得中国史学本末体写作的真髓,比理论主导的某些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的田野报告更为深入,也更能说明中国文人文化的特色。

 

第三章分七节,详细解读了宋代琴僧的音乐历史文化现象。作者从宋代诗文、典籍、文人笔记等历史记载中,搜集整理70余位宋僧的古琴史料,并熟练地利用中国史学的视角和方法,把宋代琴僧的形成背景、人物、审美趣味、地域分布、师承体系、交游网络、著述和思想,编写成一个个资料丰富、描述生动的历史个案。在这一章节中,描述释义海的文字特别精到(第266—268页),把琴僧与文人的音乐交往、对音乐艺术及其声音的个人理解与群体讨论标示出来。

 

第四章分六节(第311—364页),主要探讨宋代古琴流派的地域分布、传谱、师承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这章的文字和图表资料十分丰富。重点对南宋浙派琴家郭楚望、刘志方、杨缵、毛敏仲、徐天民等人物的古琴活动进行了梳理和阐释。书中有大量的诗词文字的引用,多个琴曲数据表和琴人家世图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第五章为宋代琴曲的研究,分六节,深入探讨了宋代琴曲的体裁、谱式特征、曲名分析及历史演变。作者选取了三组琴乐作品———郭沔和毛敏仲的九首琴曲和被不同文献保存下来的三首宋代琴歌,对其版本体系、谱字流变、调式调性作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本章第一节首段整理了一个“北宋著见琴书中的琴曲曲名表” (第367—378页),记录275首北宋琴曲曲目,为当时的琴乐历史现象作了一个明确的文字数据证明。接着是用文字阐述宋代琴曲的体裁,说明“调子”与“操弄”在结构上和演奏手法上的区别。本章第二节讨论宋代古琴的谱式特征及其历史演变,提供大量专业性的古琴弹奏指法资料,是深入研究北宋琴乐作曲演奏传承及琴曲流变的基础参考素材。这章节也分析了多个古琴指法的专有符号(第 395—407页),是琴家需要一一仔细翻阅审核体验的一手音乐历史证据。

 

本章第三节介绍南宋浙派琴家创作琴曲的传谱系统;文字,图谱的资料和说明都十分详尽。接下来的第四节以文字、图表和乐谱分析讨论了郭沔的四首传世琴曲作品,其中对《潇湘水云》的分析与解读最见作者的音乐观点和学术立场。特别有意义的是作者通过比较乐曲在 《神奇秘谱》和 《五知斋》本的谱字异同,指出宋代琴曲传承流变到 20 世纪,其中出现了多次在个别乐段、乐句的创作和演变。这样的纤细观察和实事求是的分析(第435—438页),提供了中国音乐创作历史的重要信息,是研究中国音乐创作及演奏史时需要细读的史实,是开启更深入探索的门径的指引。本节多处深入探讨宋代琴曲在《神奇秘谱》《梧冈琴谱》等明代乐谱中的呈现。这样的资料和立论不仅是宋代的,也是明代的,对中国音乐的跨代传承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章第五节探讨毛敏仲的琴曲作品,与上一节有异曲同音的对应。

 

本章第六节探讨了三首宋代琴歌,它的首段研究《醉翁吟》诗词与《醉翁操》琴曲的错综关系(第488—502页),是一个说明中国文学、音乐、文人交游在不同时间空间交叉发展的个案,是传统中国音乐历史演变的一个缩影。作为研究中国音乐历史文化的学者,确有必要从史料的认识和史学理念上对它的表层和深层意义进行这样的思考。这节的描述把中国音乐作品的多媒体性和流动性存在方式,文字与声音的相互交叉创作及发展过程以及音乐在文人生活中的功能作用表露无遗,是编写中国音乐史所需要的中国的视角和话语的最佳备忘录。诚如《乐记》所说,中国的文字和歌舞,作品的古今存在是不容易分开的。此外,本节的第二段对姜夔的《古怨》进行的分析,也有比较深入的见解。

 

章氏著作的第六章是一篇短小但意味深长的结语。作者一方面通过精密的考据、系统的分析、严谨含蓄的立论勾画出一个宋代琴乐的声音世界景观,引领读者走进有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宋代文人的音乐的内心世界,而另一方面,让读者体会 21 世纪中国古琴的堕落———作者认为它现今已沦为一种 “丧失了精神与文化传统”(第536页)的乐器。这段苍凉的话语显然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但作者所看到的宋代与当代琴乐的起落对比,我认为可能是一个短暂的、可以改变的历史文化现象。《宋代古琴音乐研究》的著作不就是令当代中国音乐家认识琴乐的文化意义的较佳参考文献,为重建有文化精神内涵的21世纪中国琴乐的实际建议书吗? 它的学术目的、严谨的历史描述、精密的图表,作者对传统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角度和方法的娴熟运用,适当引用国外音乐学术思潮和研究的态度,不就是建设21 世纪中国音乐学模式的范例吗? !


从音乐史料、描述、分析、立论、音乐史学方法和概念的角度来看,章氏著作是 21 世纪中国音乐学的一项重要成果。这个令人欣喜的学术成果,不仅代表了 21 世纪中国音乐学的研究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同时,也体现了具有中国史学特色的当代音乐史学方法和话语体系。由此可见,中国音乐史学将在国际音乐学术研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给年轻的音乐学硕博士学生、研究学者认真学习的读本。我希望章氏的这本著作可以在不远的将来能以英语或其他通用语言出版,让中国的古琴文化走出国门,进入世界各国学府的图书馆研讨室,让国际汉学界知道高罗佩(Robert Van Gulik)1940年在日本出版的《琴通》( 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 An Essay in Ch’in Ideology) ,已不再是全球琴学的唯一的单行本的权威性参考读本。


本文根据章华英老师提供和授权的稿件编辑转载


编辑:田薇  


 
国音爱乐

投稿及合作

digital_music@163.co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