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现代音乐分析|课堂纪实

2022-07-02 19:48:01


1)话题聚焦

继1期“音高”话题之后,作者对现代音乐的进一步探索!本期关注的焦点是音乐中重要的结构参数:节奏!从威伯恩作品入手,由此牵扯出一系列对音乐创作中作曲家对节奏使用特点的思考,

 

2)具体环节

1.解题——“节奏细胞”引出及其概念:四方面特性①通常具有短小、精练特点,单一的节奏型,一般2-3个音;②乐曲最核心的节奏动机,在作品中多次出现;③常可变化为多种形态,但本质上仍保留相同“内核”关系;④是段落划分的重要参数,形成作品重要的“结构力”,构架全曲。

2.乐曲核心节奏细胞素材:细胞abc,以及在六个乐章中的出现、贯穿、发展。

3.以第一乐章为例,展开分析:①作品结构,整体三部性;②细胞abc在乐曲中发展的主要变形特点与形态关系;③分阶段描述(详述):步骤一:前3小节,每音分析;步骤二:综合音乐片段,综合分析。通过对作品的顺次观察总结威伯恩在写作中的节奏使用特点以及节奏细胞的作用。

 

3)补充与讨论

1.对于全曲分析来说,节奏元素抽象提炼出来之后的意义?是否提供一个有力结论及明确的观点。

2.把元素提取单独分析,缺乏对各元素之间关系的解读:细胞如何变形?细胞与细胞之间是对位、复合or模仿关系?单独数据的罗列,更多是表层现象的揭示(并未触碰本质),分析力度仍显不够。    ——掘地三尺的分析才叫分析!





(1)话题聚焦

上期作者对多重结构、结构对位进行了概述,并对作品威伯恩《管弦乐小品六首》第五首中的二分性与三分性结构对位进行分析,本期作者以卢托斯拉夫斯基的《二重协奏曲》第二乐章为例,对于作品中多重结构中的套叠性层对位进行解读。

 

(2)具体环节

1.层结构、体结构:①结构对位就是研究音乐作品中的错冲结构现象及其相互关系;②层结构指作品结构的第一层级关系,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同质元素的结构组合;③体结构指层结构中的第二层级,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层结构的组合。

2.结构对位类型:①镶嵌型;②隐伏型;③套叠型。

3.案例分析:对于卢托斯拉夫斯基《二重协奏曲》的分析

4.结语:作为一种现象,“结构对位”在传统音乐作品里造就存在了,在二十世纪音乐中更是大量的涌现。从音乐分析的角度来说,这样一种结构现象在传统音乐中更多的被表现为一种分析结构,而在现代音乐中,它更多的体现了一种结构思维。

 

3)补充与讨论

1.分析过程有理论作为支撑,然后就作品展开分析,为论文提供写作的理论依据。

2.具体案例中,对于音高或其他参数的细节加入,分析更加完善。




(1)话题聚焦

进入20世纪后,调性体系逐渐被消弱,各种音乐风格层出不穷。在后调性时代里,很多作曲家在创作时,都或多或少的把“不变性”用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为作品赋予另一种内在生命。那么究竟什么是不变性?它有哪些形态?作者将解释上述问题并在最后给出笔者对不变性之于后调性音乐的评价。

 

(2)具体环节

1.引言:①19世纪末,调性开始瓦解;②20世纪初,音乐开始进入无调性时代,依靠中心音建立“秩序”;③20世纪中下叶,序列、后序列音乐,回避中心音;④21世纪重新运用中心音。

其他关键词:回避中心音:音级集合、八度等同、标准序、基本序;移位、倒影等同、子集、母集、移位、倒影中的不变音、移位、倒影对称性。

2.不变性:音列的某些阶段、某些方面在移位或者倒影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不变的情况:①集合的自己在移位和倒影过程中,能映射自身,子集具有对称性、派生音列;②集合的自己在移位和倒影过程中,能映射彼此,自己移位、倒影等同;③倒影关系成对音列形式的纵向双集。

3.应用实例:①映射自身;②互相映射

4.小结:①不变性是从调性到后调性的必经之路;②后调性自由天堂里面的一座灯塔;凝聚音乐的强大内部力量,让音乐充满统一,环环相扣,把握整体风格、和声语言、结构划分;③获取十二音音乐的主题、与和声连贯统一的重要手法——派生;④不变性元素本身就作为音乐动机的一部分,更强的结构感和“游戏感”

 

(3)补充与讨论

1.对集合概念仍需进一步解读,部分细节的解读不够有序化。

2.技术现象进一步延伸,除了理论上的延伸,对于思维模式、创作中的帮助。

 



1)话题聚焦

巴伯《柔板》在作品配器方面,仅仅是弦乐四重奏版本的乐队化处理,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加工”,但由于低音提琴声部的加入,使整个音响的厚度发生了较大变化,作者在研读过程,参考了《柔板》这部作品的弦乐队版、四重奏版和钢琴版三种乐谱版本,将继续对《柔板》中的风格特征、音乐结构、多声技法、旋律构造、及其他进行进一步探讨。

 

(2)具体环节

1.结构原则及其形式:利用赋格的写作原则,构建起开放性的三部性结构。①呈示部,主题(三乐句),答题1(三乐句),答题2(结构缩减);②展开部分,第一次为完整主题乐段形式外,随后的答题与主题进入,在句式结构形态上形成缩减变化,体现出密接合应特点。③再现部分,主题乐段缩减形式+结构部分,起到尾声功能作用。

2.旋律元素及其特点:以三音列和四音列为基本元素,形成旋律的写作特点。这一现象,在主题和对题中均能看到。

3.多声构思与设计特点:①品写作中最重要的基础是:赋格组织方式和开放性结构思维。利用主题、答题和对题等复调思维样式,建构的多声形态关系,呈现出以下特点:

①多声结构形态,建立在以级进为主的低音线条基础上;

②淡化主和弦地位,没有形成管用的D7-T的连接关系;

③在自然调式基础上,频繁应用各种七和弦结构样式;

④功能族和弦的应用,形成“单一调性”的扩张关系。

 

(3)风格小结

①关于调性,旋律材料的明确性与和声应用模糊性,没有明显的调性中心因素,形成具有“游移性”的调性思维;②关于结构,旋律材料的开放性与结构段落的清晰性,在赋格样式与开放原则间,寻找一种平衡关系;

③关于多声:各种调式形式的“互相打通”,使三度叠置和弦结构的使用更为多元和自然,进一步丰富了多声音响,和声功能族关系的应用,让单纯的调性形式得以扩张,构建起更为繁复的音响张力;

④占主导地位的三音列和四音列,作为最基础的核心旋律素材,贯穿全曲,形成统一;

⑤关于风格:对于4/2、5/2、6/2等节拍形式的应用,以及赋格体般的基本特点,与巴洛克音乐特点十分相似。


第4期,音乐分析(12.29)



相关参考资料与乐谱附下:


卢托斯拉夫斯基的《二重协奏曲》

(持续更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