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赏析】红色经典歌曲《沿着大道奔前方》

2022-07-03 18:40:53




老电影【青松岭】主题歌:《





混声合唱《



长春电影制片厂重拍的故事片《青松岭》中的插曲,张仲朋作词,施万春作曲。这首插曲节奏欢快,旋律流畅,起伏跌宕,深得河北民间音乐那种豪爽的气质,情绪热烈,充满自豪感。。歌曲的前奏以及马铃声和鞭响与男女的对唱交织在一起,构筑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艺术氛围,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感。

施万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从上世纪60、7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青松岭》开始,他在管弦乐、声乐、影视音乐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影视音乐创作中具有突出的成就。创作出的音乐可以听,谱子可以研究,风格可以模仿,但听不见、触不着的是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的思考及音乐背后丰厚的积淀。

从上世纪60、7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青松岭》起始,作曲家施万春的名字总能唤起人们对一个时代的追忆。,他参与集体创作的舞剧《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及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重新配器等,在中国当代音乐史中已经占有了重要地位。

施万春的同窗好友——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著名音乐理论家李西安教授曾经用“从迷恋到崇拜,甚至疯狂”来形容他对音乐的痴迷。跪在地上流着泪听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确实是发生在他中学时代的真实故事,可见,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对未来的作曲家产生了“灵魂上的震撼”。

在王照乾、谢文辉撰写的《风情常万种、寸草报春晖——施万春评传》(王照乾、谢文辉《风情常万种、寸草报春晖——施万春评传》,未发表)中更有许多对施万春早在学生时代视音乐如生命的动人故事。儿时在农村,从家人和乡亲们那得到的民间艺术的熏陶,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音乐的种子。来到北京上学后,他先在学校接触到风琴,后又遇到了钢琴,多少次在和钢琴的交流中被音乐感动,以至于时常会随着音乐的情绪变化而兴奋或流泪。练琴可以使他忘掉酷暑严寒,为了练琴甚至冲动地违反校规撬门而入……好友郭凌弼主动帮他介绍认识了董桂玲老师。董老师爱才免其学费,才使他能有幸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然而,好事多磨。当时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为了从北京到天津上学所需的五块钱,差点逼得酷爱音乐的他走投无路。幸得堂叔解囊相助,才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这来之不易的五块钱“像一滴水救活一棵小苗”(刘红庆《惊日响鞭》,齐鲁书社2014年出版,第41页,施万春原声),助其步入了梦寐以求的音乐殿堂,由此改变了施万春的一生。

考上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之后,在赶英超美、的时代,每个人都要给自己制定指标,谁多少年赶上贝多芬,谁多少年赶上柴科夫斯基,谁多少年能超过肖斯塔科维奇……施万春却因实事求是地说“不行,我谁也超不过,我15年能赶上我的主科老师就不错”成了“右倾”思想。

至今,已从事音乐创作近六十年的施先生仍谦虚地说:“我一直都不认为自己是作曲家,只是觉得自己就是喜欢音乐,喜欢作曲,还不能算是作曲家”。在他心目中,对艺术的追求永远是第一位的。他认为作曲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淳朴的表达方式,既不是炫技或对自己的炫耀,更不是获得商业利润的手段。因此,他可以不考虑自己的稿酬,在影视音乐中使用交响乐队。

对音乐深厚的挚爱情怀使施先生视音乐为毕生不懈努力所追求的事业,他笔下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内心深处真诚的流淌,只有这种发自心底的震颤才能感动自己、感动他人。

施万春出身卑微,从小生长在农村,身边的亲戚朋友都是社会底层人,这种情感使他的音符中总能饱含着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疾苦。除个人的切身体验外,他还非常注意从小说、电影中去观察、体验别人的生活。他先后创作的七、八十部影视音乐中有大部分是艺术片,片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历史事件的发生、故事情节的发展等都给作曲家提供了对生活全方位的思考与感悟,丰富了其人生阅历。若不是为电影创作音乐,作曲家不可能对孙中山、,也不可能深入良家妇女的内心世界……各式各样的影视音乐使他从中汲取了许多人性的修养也提升了自身的艺术素质,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的品格。所以从作曲家的音乐中才能表现出气吞山河的气魄与细腻的情怀,以及像良家妇女、贞女等这些社会底层人内心深处的呼喊。
除了生活的积淀,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入学习也是作曲家音乐功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只有施万春所在班一届学生接受了“2+5”教育模式,即先到当时的管弦系的民乐组(后来的民乐系)学两年民乐,再回作曲系学习五年作曲(由于1956年施万春下一届作曲系只招收了三个学生,不够一班,因此,施万春班就提前一年回到作曲系,并同时学习民乐系二年级课程,实际的学制为六年)。施万春当年主修的民族乐器是唢呐,同时还跟吴景略先生学习古琴,除此之外,还学习了中国民族打击乐、京剧锣鼓、民歌、京剧、昆曲等。早在学生时代创作的《节日序曲》的主题就来源于他在学习唢呐时演奏过的传统乐曲《淘金令》。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功底还为他后来创作电影《青松岭》的音乐奠定了基础。

除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熏陶,施万春还在学生时代练就了过硬的西方传统作曲技术功底。说起大学时代的学习生活,还必须要谈起与之相伴的同窗好友、后来的终生挚友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李西安。当时,二人互助练耳,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刻苦训练,为施万春练就了既能辨别出音乐作品中所有的旋律、和声、复调又能辨别火车站的钟声及生活中各种声响的敏锐的“活耳朵”。


大家在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