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日,正值武汉大学124周年校庆期间,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莅临武汉大学讲学。上午十点,于武大物理学院学术报告厅,王立平先生为大家作了一场题为《音乐创意与文化情怀》的讲座,以人生积累为切入点,与广大师生分享歌曲创作背后的故事。著名古琴演奏家杨青老师为本次讲座的特邀嘉宾。
主讲人简介
王立平
王立平,国家一级作曲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电影乐团终身艺术指导,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王先生从艺五十余载,创作了众多具有浓厚民族风格和鲜明个性的影视音乐作品,优美动听,情深意切,富于哲理和文化品味。王先生被誉为“红楼音乐之父”,由他创作的红楼歌曲情挚韵美,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音乐创意与文化情怀
音乐一般用于演奏、歌唱和倾听,而非讲述,但现在为什么要讲述音乐呢?音乐是有灵性的,它能使人身心愉悦,提升品味与素养,提高认识与欣赏能力,进而激发人的灵性。人们迷醉于音乐之中,往往会对其背后的故事产生好奇。这些故事其实是人生的一种积累。这种积累既是一种认知的需要,也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种成功的需要。人生总要有积累,尽管积累有文野、粗细、厚薄之分,但它可能会在某个时刻决定你的人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艺术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予人深刻的启发。
《太阳岛上》
1979年九月下旬,我接到一个紧急的创作任务——为纪录片《哈尔滨的夏天》作词曲。电视台原意是让我在原词曲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但期限仅为一天多。时间紧迫,改写不易,我只好赶忙重写,终于按时交稿,其中就包括《太阳岛上》。其实我是心怀忐忑的,因为那时我还未去过太阳岛,并不清楚太阳岛的实际景象。人们常说艺术应遵从“先生活后创作”的原则,我这样创作是否违背了这种原则呢?
应该是没有违背的。首先,艺术要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这是艺术能够拥有迷人魅力的原因所在。其次,这种创作方式古已有之,典型如《岳阳楼记》。值得注意的是,《岳阳楼记》虽将景色描绘得雄伟壮阔,但其层层烘托的主旨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样的,《太阳岛上》虽将太阳岛之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但主旨其实是:“幸福的生活靠劳动创造,幸福的花儿靠汗水浇。朋友们献出你智慧和力量,明天会更美好。”
“太阳岛”这个名字深深打动了我。,人们普遍有一种新生活的愿望。人们又可以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理想与未来,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但应该用什么题材、以什么方式来表现新生活,表达这一代人的心声、志趣与希望呢?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直到遇见了“太阳岛”。多响亮的名字,多豪迈的气概啊,充满着激情与希望!
我一直想用音乐来表现这种明朗的情感。我庆幸自己偶得这次机会,能借“太阳岛”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未来的热切期盼。于是,酝酿已久的情绪瞬间喷涌,这首曲子可说是“妙手偶得”。所以,作为一个艺术家,在生活中永远不应忘记积累。尽管许多时候未能直接体验想要在作品中表现的生活,但通过间接地感知与思考,敏锐地捕捉与把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联想与想象,是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展现真实的生活的。艺术如此,人生亦是如此。平常的好学、思考、准备,都可能对自己的未来与人生有所助益。
《牧羊曲》、《少林,少林》
电影《少林寺》到今天已经有36岁了。我在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凡事都不简单,都需深思熟虑。当初剧组在河南拍片时,导演张鑫炎想找一个能写电影音乐的河南音乐家为电影配乐。我那时正好为《红旗渠》配过河南音乐,于是他们就找到了我。
情况紧急,他们希望我尽快为电影配上插曲,之后再修改原词填曲。但我习惯先写词后作曲,以保证词曲谐美。于是我花了一两天时间重写了两首词,一首就是《牧羊曲》: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
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
野果香山花俏,狗儿跳羊儿跑,
举起鞭儿轻轻摇,小曲满山飘。
莫道女儿娇,无暇有奇巧。
冬去春来十六载,黄花正年少。
腰身壮胆气豪,常练武勤操劳。
耕田放牧打豺狼,风雨一肩挑。
写完之后,他们非常满意,还让我帮忙改剧本。我只好帮着改了三十几处,非常有意思。
另一首就是《少林,少林》:
少林,少林
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
少林,少林
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
……
因为是要作河南音乐,我特意在曲子里加上了豫剧、二夹弦等颇具河南味儿的元素。他们当时听了都十分赞赏。
但过了两天,我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这个少林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隋朝末年),那时候还没有豫剧(豫剧起源于明末清初)。所以在电影中用豫剧来表现河南是没有历史根据的。第二,以豫剧元素为主,受众可能就会局限于河南地区,国内其他地方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豫剧,但出了国界,豫剧的接受度就没有那么高了。电影永远要考虑受众。作曲家心中永远要装着听众,永远记得自己是为谁而写,给谁听。艺术家不应只为个人而创作,更应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创作。
当时,还没有一首古代题材的电影电视、歌剧话剧的曲子能够在群众中间广泛流传。但我就有创作这样曲子的雄心,既具有一定的河南个性,又能激起广大群众的共鸣。于是我又重写了这两首曲子,也就成了今天大家听到的样子。一首曲子能流传下来,不仅要得到他人的认可与称赞,更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敢于舍得,永不满足,精益求精。因为艺无止境。
除了要有正确的创作思路,还要善于运用技巧。《牧羊曲》与《少林,少林》分别由女声和男声演唱,一个是阴柔之美,一个是阳刚之气;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舒缓的,一个是急促的。两种风格要融合在同一部电影里,如何协调呢?我在两首曲子乐段的结尾处使用了相似的旋律,类似于和声的处理,由此达到了和谐一致的效果。
《驼铃》
1980年,我接到于洋导演的电话,他邀我为革命电影《戴手铐的旅客》作主题曲,且希望这首曲子能红遍大江南北,最好能在青年当中引起热烈反响。我起初很高兴能为一部剧情片作曲,但读了剧本之后,我感到为难。因为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老革命在逆境中坚守信仰、矢志不渝的故事。这与当时《丁香花》之类的流行曲风迥异,可能很难受到大众的欢迎。
我与剧组约好五月一日在云南畹町交稿,因为剧组要在那为主题歌取景。但期间发生了一件意外。我与编剧讨论原词时,发觉原词缺少真情,建议用“驼铃”来象征“骆驼”(主角刘杰的外号)的任重道远、坚韧不拔,但编剧不置可否,直至出发那天,我也没有收到修改音讯。但作曲不能无词,我只好在火车上重写曲词。那时从昆明到畹町需要五天时间,我每天就在车上一边写一边唱,就在那种忘我的状态中完成了《驼铃》。这首词曾一度受到质疑,虽有真情,却也有点“土”,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我坚持认为,艺术需要情感,情感需要真挚,真挚是情感的核心。要真情,就只能这么写。
等到与剧组见面,我没有马上给他们唱歌,而是先向他们讲述我所理解的影片故事。当讲到刘杰拿着战友留给自己的全部家当,站在东升的旭日中,耳边响起叮叮咚咚的驼铃声时,我念起了那首诗:
送战友,踏征程。
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
路漫漫,雾蒙蒙。
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
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
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
再讲到经典一幕,刘杰手戴镣铐走出飞机,叮叮咚咚的手铐声叠加着驼铃声,我又念起:
送战友,踏征程。
任重道远多艰险,洒下一路驼铃声。
山叠嶂,水纵横。
顶风逆水雄心在,不负人民养育情。
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
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
这正唱出了当时人们的心声。我讲得很深情,大家听了也都很感动。
我永远感激于洋,感激这个可爱的摄制组,感激同行们对我的理解与容忍,容忍我作了一首可能不受好评的曲子。但《驼铃》后来大火,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竟然成了电台点播量第一的曲子。细究原因,是我低估了人民群众的艺术鉴赏力,这给了我深刻的触动。
后来要拍专题片,有人问邓大姐:“如果要表现您怀念总理,您觉得用什么方式比较合适?”邓大姐想了想说:“你们就拍我听《驼铃》这首歌吧。”我每次看专题片那个场景,在西花厅总理的书桌上,放着一个小小的收录机,里面传出叮叮咚咚的《驼铃》曲,我就总在想,这样一个伟大的女性,在怀念自己最亲爱的人时,以“战友”相称,以《驼铃》曲纪念,这是怎样一种相敬相爱的情感啊!作为作曲者,我感到很荣幸。
还有一次,一个中越反击战的战斗英雄作报告,放了一段录音,那是战友们在猫耳洞里合唱《驼铃》,唱到一半,一阵炮声,录音停了,该冲锋了,也许有的人还能凯旋,也许有的人生命便终结于此。在这生死关头,他们能想起用《驼铃》这首曲子为自己壮行,表达对生命、对战友、对祖国的热爱,以及甘愿赴死的决心,我很荣幸能以这种方式与他们同行。我觉得我这么写,真的值了!
这首曲子在传唱过程中发生了这么多感人的故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很感动,也深受教育。我们的作曲家,人民的艺术家,应该学会从生活中吸取营养,从生活中接受教育。
《红楼梦》
《红楼梦》太难,为《红楼梦》作曲需要勇气。当初,我是从王扶林导演的夫人那听说《红楼梦》电视剧组正在招募作曲,便毛遂自荐。导演组在华侨饭店安排了一次面试,十几个人围坐着听我讲。我就谈了三个方面:
首先是我对《红楼梦》的认识。第一,我热爱《红楼梦》。第二,我读不懂《红楼梦》,起初甚至觉得《红楼梦》繁杂啰嗦。但后来,经过人生的许多磨难,我渐渐能够理解《红楼梦》,原来它离我们依然如此近切,蕴含着中国人一些本根的东西。于是,“一朝入梦,终生不醒。”
其次是我对电视剧《红楼梦》的设想。如果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是以情节取胜,《红楼梦》则是以情趣取胜。《红楼梦》就是在情趣之中铺展故事、描写人物、表达主题思想的。
第三是我对《红楼梦》音乐的构思,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满腔惆怅,无限感慨”。这是曹雪芹对人生、对命运、对那些姣好的女子、对社会百态的惆怅感慨,是曹雪芹笔下那些人物的惆怅感慨,也是今天编剧等再创造者的惆怅感慨,最终还将成为观众的惆怅感慨。音乐是一座连接心与心的桥,是曹雪芹与笔下人物之间、《红楼梦》与观众之间的一座桥。镜头拉近就是具体的此时此地、此人此事、此情此景;镜头推远就是对人生、对命运、对整个社会的无限感慨。
那天下午,就是在畅谈《红楼梦》中度过的。过了两天,我收到通知,剧组决定让我为《红楼梦》作曲。我提了一个近乎无理的愿望,那就是《红楼梦》曲不能合作。因为《红楼梦》以情为核心,情是一种个人化的内心体现,合作会割裂情的整一性。剧组又问我,这么大体量的工作,一个人来得及完成吗?我当时也不知哪来的自信,回答说:“你们来得及拍,我就来得及写。”
我最初接到这个任务时兴奋无比,但随即便陷入苦恼之中。因为《红楼梦》中并没有清晰的关于音乐的描写,我的创作可谓“无中生有”。最困难的是认知。比如写《葬花吟》,写了一年八九个月,不懂如何下笔,不明白曹雪芹为何偏偏对林黛玉情有独钟。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最聪明透彻的女子,但同时也是一个痛苦至深的女子。曹雪芹让这个不完美的弱女子变得可爱起来,但在那个“吃人”的社会里,这样姣好的女子终归逃脱不了陨落的命运。
那是我人生中最难熬的四年。整个创作过程痛苦却又过瘾。在这期间,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主题曲的选定。《满纸荒唐言》似乎显得空泛,《好了歌》又满是出世意味,都不合适。最后敲定了《枉凝眉》。原因有三:一是“阆苑仙葩”与“美玉无瑕”,勾画了宝钗黛爱情的主线;二是“水中月”与“镜中花”,“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预示了悲剧的结局;三是这首词一唱三叹,情浓韵美。
另外,关于《晴雯歌》,我曾犹豫要不要重写。晴雯,一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丫头,这高低对比如何用音乐表达呢?我决定以乐写悲,表面欢快,实则悲痛,悲中有喜,喜中有悲,在百味交缠中体现心酸。其实《晴雯歌》有两个版本,另一个版本在我抽屉里放了三十年。我曾一度思考,一部成功的电视剧插曲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十几首红楼曲如何能让人记住?为了每首歌都能被记得,为了精益求精,我当时舍去了这另一首晴雯曲。近来我正在写《红楼梦》的歌剧,也许会在歌剧里加入这首沉睡了三十年的《晴雯歌》。
交流互动
分享结束后,师生们踊跃提问。在谈到成人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时,王立平老师说,音乐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养成,应该渗透于人的成长过程。音乐教育应该由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完成。因此,成人教育体制中的音乐教育,除了课程设置,更重要的是应该想办法让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进音乐教育中来。
音乐让人成长,让人健康,让人智慧,让人高尚,让我们的人格完整。音乐的功能就是组织与协和,艺术的本真目标是完善人格,是学校、社会、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
(据讲座录音整理)
踊跃提问的师生
在场武大师生高唱《大海啊,故乡》,以此敬献王老师
王老师与师生们合影
讲座结束后,武汉大学古琴文化研究所所长江柏安教授向王立平先生授予证书,特聘王立平先生为研究所的荣誉研究员。王立平先生也特别为研究所准备了礼物,亲自为研究所题字,并与特邀嘉宾杨青老师共同将题字赠予研究所。
江柏安教授向王立平先生授予荣誉研究员证书
王立平先生向武汉大学古琴文化研究所赠字
《诗意珞珈》演出组图
著名古琴演奏家杨青老师
领衔《琴梦红楼》创意团队倾情演绎红楼组曲
十二钗群像创意展
文字:何灵、谢微、窦琪玥
摄影:谢微
责编:谢微
终审:马可雅
通识文化|通识课程|通识课堂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音乐文化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