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研究工作坊《核心素养与传统音乐文化教育》 ——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讲学纪实

2022-07-10 02:30:02

2017年11月15日下午3:30,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谢嘉幸教授在广州大学文逸楼620教室作题为《核心素养与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音乐教育研究工作坊。陈雅先教授主持,马达教授、张艳博士、广州大学音乐教育教学团队研究生参与工作坊。 

陈雅先教授主持                    

 


谢嘉幸教授从核心素养、传统文化教育、新课标的音乐教学实践、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传统音乐教育、通过音乐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在地化视野中的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与参与的师生互动,展开讨论。谢嘉幸教授提到,我国中小学普遍接受的教育为“素质教育”,而大学一般则为“通识教育”,并指出人类大学发展两条线即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针对教育所涉及的课程标准,谢嘉幸教授提出了“课程3.0版本”一说,指出课程标准的发展与改革至今为止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0知识技术;2.0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0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并指出,新课标是从2.0版本提炼出来的,是对学生培养的抽象化体现,导致之前的教育对学生的要求都是抽象的,课程学习离开社会实践,一般都是在课堂上进行,而现今3.0课程版本的出现,对学生的执行力有了更高的要求,3.0课程版本贯穿了学生发展基础要求的始终。谢教授对“核心素养”概念进行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谢嘉幸教授指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最好渠道是进入社区,而使文化传承最大程度上变异的因素则是商业化的影响。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即文化基础、素质发展和个人参与。并通过“学业”、“职业”、“事业”和“创业”等词汇的解释,对“乐教是人格教育,而不是技术教育”一言进行了系统阐释,指出“乐教”的实施是以文化教育为单位,而不是以乐种为单位进行。再者,谢嘉幸教授通过蒙古族民歌的不同演绎形式的举例说明,教会大家如何区分“传统音乐”、“艺术音乐”和“流行音乐”三种音乐形式,并指出:这三种音乐都可以为传统音乐教育服务。从而界定了“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概念。

谢嘉幸教授认为,数字革命是所有文化传统都回避不了的问题,既然如此,就得利用好新媒介的特点实现传统音乐的大众化传播,并由此提到了正在开发的“华夏乐府音乐在线联盟”这一微信平台,指出运用线上课程为线下课程服务,由小众的共性化特点到大众的个性化传播,充分运用新媒体普及化特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马达教授做会议总结

 

谢嘉幸教授的工作坊精彩纷呈,参与者在热烈讨论中有了新的感悟和思考,传统音乐文化作为当下音乐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引起了参与工作坊的传统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团队师生们的关注。研究生在充实自己、拓宽知识领域的同时,对当下传统音乐教育所涉及的相关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撰稿:肖霄(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16级音乐教育学研究生)

写作指导:陈雅先教授

图文编辑/发布:魏伶旭(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教育学硕士)

    公众号图标设计:范兴龙


    【岭南古琴研修社介绍】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教育研究所2009年搭建岭南传统音乐舞蹈文化研究平台,开始与岭南古琴结缘。2011年开始,广州大学音乐舞蹈教育研究所所长陈雅先教授带领青年博士及研究生向岭南古琴传承人谢东笑先生拜师学琴,开展古琴乐理文化及乐教研究。2017年元旦,在陈雅先教授的倡议下,成立了“岭南古琴研修社”。 研修社旨在习琴艺、研琴理、悟琴道,分享古琴雅集、学术论坛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信息。传承岭南古琴文化,以及与此相关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学术策划:

      陈雅先教授(广州大学音乐舞蹈教育研究所所长)

      学术顾问:

      宋瑾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

       马达教授(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名誉院长、原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副会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