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子啸浅谈音乐学习中的“害羞”

2022-07-18 00:55:55



浅谈音乐学习中的“害羞”

笔者在教学时,经常会发现,在讲解音乐表现的时候,有些学生与笔者的同步率并不是那么高,或者说,短暂的同步之后,会回到原本的样子。笔者通过观察和与不同领域的音乐同仁交流之后,发现这个情况发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先把乐感等因素放一边),是因为学生的“害羞”。


 


这里提到的“害羞”,并不是指表面上的忸怩,或者上台会紧张等因素,我们现在讨论的“害羞”,更多的是对自我情感的一种压抑,这其实是中国大部分琴童的通病——我们的文化讲究的是“克制”。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跟着父母出去作客,如果表现地很安静,不随便拿吃的,不出去疯玩,是不是会被表扬说“小孩子真懂事”或者“有教养”?但是,我们真的不想去吃好吃的,不想去玩好玩的吗?我想肯定不是这样,但是我们都是听话的孩子,所以把心里的渴望掩盖住了,久而久之,这就变成了我们的习惯,掩盖情感成了习惯,表现情感势必就成了“不习惯”。过多的压抑,带来的就是不懂如何去释放或者控制,于是大部分人就变成对父母说一句“谢谢”或者“我爱你们”都会觉得不好意思的情况,或者少数人变成我们眼中“疯疯癫癫”的样子。

 

笔者还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曾与一个声乐专业的同学一同上室内乐课,老师说的一句话让笔者记忆犹新。“一个歌唱家,要有随时能在舞台上脱光衣服去演唱的心理准备”。虽然这句话说的是歌唱家,但是却道出了音乐演奏上最关键的一点:我们学习的是西方古典音乐,西方音乐和东方传统音乐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中国古典音乐讲究的是“静、雅”,听了以后让人感觉内心是宁静的;而西方的古典音乐,更多的是想要让听众内心的情感迸发出来,欢乐或忧愁,都需要演奏者内心的情感的抒发和注入。而这恰恰是大部分琴童,甚至音乐从业者,因为羞于表现自己内心所感而缺乏的最重要的音乐元素。害羞是音乐演奏的大敌,它会让我们——作曲家和听众交流的唯一媒介,做不好我们的本职工作。

 

家里有琴童的父母,要引导他们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和老师一起带着他们去感受音乐中表达的不同的感情;已经是成年人的琴友,去习惯释放你们心中对音乐的感情,关起门来,跟着音乐手舞足蹈或者泪流满面。无论是演员,音乐家,舞蹈家,表演艺术本质上都是相通的,我们也可以从舞蹈,歌剧和话剧的表演中受到启发,汲取养分。有学生问过我,如果还没弹熟,如何去表达情感呢?我觉得这是相辅相成的,就像演讲的时候如果心中有话需要诉说,那我们是不需要死背演讲稿的;虽然弹琴和演讲不能画等号,但当我们尝试去体会乐曲的情感,并愿意去表现的时候,我们的音乐表达的目标会明确,练习的态度会更认真和严肃起来,练琴的效率会提升很多。

 

希望每一个弹琴的朋友,都能成为不害羞的演奏者,这不等于我们得在弹琴的时候有很多夸张的肢体语言,这更关乎于我们在弹琴的时候,心中的情感是否能通过手指传达到你的琴声中去。







管沧和他的朋友们





GUANITO Y SUS AMIGOS

地址:苏州文化艺术中心115A(胡姬厅旁)

联系电话:18913127450

工作室微信号:gysagysa

工作室开放时间:周二、四、六、日15:00-18:00

                 


 公众号ID:gysaguitar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