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音乐分析理论家尼古拉斯·库克教授上音系列讲座预告

2022-07-14 03:37:27

2016年11月29日至12月16日,英国著名音乐分析理论家尼古拉斯·库克(Nicholas Cook)教授受上海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分析研究”学科团队的邀请,将来上海做关于当代音乐分析观念、方法和发展趋势的系列讲座。该讲座的总标题为“超越边界的分析”,显然,这里将要涉及的一定不是传统意义的分析,它显示了库克教授对当代音乐分析的最新思考,相信一定能够为我们的音乐分析学科带来新的启发和推动。

 尼古拉斯·库克教授对于中国许多从事西方音乐研究特别是音乐分析研究的学者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原因是前几年他曾多次受邀到国内各音乐院校讲学,和到中国音乐分析学学会年会作专题讲座,由此而使得这位在国际上早已享有盛誉的英国音乐学者开始为中国音乐学界所了解。作为一位资深的教授,尼古拉斯·库克具有丰富的从教经历。目前任职于英国剑桥大学,担任剑桥大学“1684音乐教授”(1684 Professor of Music)这一专设教职,同时兼任英国沃尔夫森研究院(British Academy Wolfson Research Professorship)的研究教授。而在此之前,库克教授还曾任教于伦敦大学、南安普顿大学(担任音乐系主任)、香港大学、悉尼大学等。作为一名著名的音乐学者,库克教授的学术研究范围可谓相当广泛,思维也极为超前。所谓范围广泛,是指他的学术研究涉及了包括音乐分析、音乐文化、音乐传播、音乐表演、音乐数字化等几乎所有与音乐相关的专题内容;所谓思维超前,是指库克总是提出前人未提之议论和观点,特别是把音乐放到各学科交叉的语境中进行分析和讨论。自1987年以来库克已经出版了数十部学术专著,大部分都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除最早于1987年出版的这本《音乐分析指南》只就音乐分析进行专论外,后来的著述则完全把音乐分析放到了一个开放的多学科交叉的语境中,如《音乐、想象和文化》(Music, Imagination, and Culture,1990)的音乐与心理学及整个文化发展关系的讨论、《申克尔计划:维也纳世纪末的文化、种族和音乐理论》(The Schenker Project: Culture, Race, and Music Theory in Fin-de-siècle Vienna,2007)的音乐与文化及种族关系的讨论、《超越乐谱:作为表演的音乐》(Beyond the Score: Music as Performance,2013)的对音乐表演与音乐创作关系的讨论,以及目前正在准备并即将出版的一本专著《音乐的邂逅:关系音乐学研究》(Musical Encounters: Studies in Relational Musicology)的音乐与社会学及其交叉文化关系的讨论。此外,尚有上百篇学术文章以及评论发表在英美的重要音乐学术期刊上。由于库克教授广泛而具有引领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他对音乐学研究所提出的一些具有超前性的观念,如经验音乐学(Empirical Musicology)、关系音乐学(Relational Musicology)等,因此而被看作是英国音乐学术界的领军人物。除了在学校任职外,库克还担任英国人文学科音乐研究中心主任、英国高等教育音乐学科研究基金委员会主席等重要学术研究职务。另外,库克教授还是多份重要音乐学术期刊的学术评审。
系列讲座:超越边界的分析
上世纪90年代的新音乐学带来了新的议题,譬如将性别、力量与后殖民主义等内容纳入音乐研究,但相配的文字分析难以让人信服。另一边,传统的音乐理论与音乐分析则对新趋势充耳不闻。这一系列讲座试图在文献研读与文化分析两者间搭建一座新桥梁。第一类“边界”是指理论与分析之间的旧有关系;第二类“边界”牵涉到分析行为得以发挥作用的音乐实践领域。第一、二讲着重讨论数码多媒体音乐与表演媒介,由此衍生出第三讲——新式记谱法。至于最后一类“边界”,则是不同地区与文化之间的鸿沟:最后两讲将会探讨记谱音乐与无记谱音乐在不同文化间的交互,会重点分析德彪西与加美兰音乐的邂逅,以及英国作曲家萨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对于跨文化身份认同的追寻。
第一讲 糅合的意义
音乐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概念,是现代美学赋予它的。实际上,在真正的音乐实践中,视觉、动觉与听觉的参与是一样多的,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第二讲会通过分析一组视听结合的音乐作品,探究两个实质完全不同的对象是如何被糅合起来并使音乐获得意义的。
第二讲 聆听韦伯恩,观照古尔德
第二讲会在更为传统的音乐语境中观察多媒体的作用,将分析格伦·古尔德在演奏安东·韦伯恩变奏曲的过程中,不同感官形态所扮演的角色。研习的主要材料是古尔德为电视台拍摄的两段音乐录影带,但他横跨20年录制的六套唱片(从1954-1974年)则显示出,他的成长并不限于传统的“音乐”层面,也同样体现在他对录制媒体潜力的日益了解上。
第三讲 论表演的复杂性
第三讲将着重探讨以布莱恩·费尼豪与迈克尔·菲尼斯为代表的“新的复杂主义”音乐作品,你可能会认为,这些高度复杂的作品简直是专为谱面分析度身定制。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放在我所说的“复杂文化”的背景下看,复杂乐谱的存在是合理的,它建立在人们与作曲家以及表演家的关系上,并最大限度地牵涉到人们的伦理价值。
第四讲 碰撞在巴黎
1889与1890年,德彪西在巴黎世博会上邂逅了爪哇加美兰音乐与舞蹈,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可能是异文化在音乐中碰撞的最著名的例子。但这种影响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第四讲将会说明,在此类案例中,音乐分析是如何揭示跨文化交流的发生,并展现不同文化表现形式的。我将论证,跨文化影响并非被动造成,而是主动发生的:作曲家本人选择了他们的影响。
第五讲  外面漆黑一片
第五讲将从一首美国西部民歌改编作谈起。改编者是英国作曲家萨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875-1912),这首歌收录在他的《二十四首黑人小调》中。柯勒律治有一半黑人血统,却在纯白人的环境中长大。,并通过音乐使自己的跨国身份得到认同。第五讲将探讨,研究有关文化、,技术性的音乐分析如何有效介入。
 关于库克教授系列讲座的时间、地点等具体安排,将在11月中旬发布,敬请广大师生积极关注并参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