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传佛音(上)——在“《中国佛教音乐文化文库》出版阶段成果展演会”上的讲话

2022-07-04 21:36:20




袁静芳(1936-),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现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多年来,袁静芳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器乐与乐种理论的研究。20世纪80代后期,开始涉足、道教音乐的整理、研究工作。主要论著有《民族器乐》(1987)、《中国乐器》(1991)、《中国京音乐研究》(1997)《河北巨鹿道教法事音乐》(1998)、《乐种学》(1999)等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作为《中国音乐文化文库》的主编,我代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团队,对前来参加展演会活动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各位来宾以及专程率河南开封“大相国寺梵乐团”前来演出的大相国寺住持释心广大和尚和众乐僧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的支持和光临指导。


一、历史的回顾


今天(2014年12月1日)召开的“《中国音乐文化文库》出版阶段成果展演会”,我很激动,思绪万千。回忆起“文库”建设的历程,缘起应该从“北京智化寺京音乐”的发掘与学习说起。


早在1952年,北京智化寺京音乐第二十六代传人释法广等受西安鼓乐古谱的发掘整理和杨荫浏先生对宋代姜白石歌曲古谱研究的启发,向中国协会推荐了古老的智化寺京音乐,作为抢救整理和研究的项目。在中国协会副主席巨赞法师的支持下,乐僧法广指引查阜西先生采访了智化寺京音乐乐僧18 人,并发现了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智化寺京音乐第十五代传人永乾抄本《音乐腔谱》及一部分明代传存的乐器。这一发现,引起宗教界、音乐界众多学者的关注与震惊,当时潘怀素、查阜西、杨荫浏、杨大钧等学者都先后撰写了介绍文章和研究论文。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在50年代为智化寺京音乐作了两次录音和记谱。1954年,北京文联主席老舍主持召开了“燕乐晚会”,第一次向北京市文学艺术界展演了“智化寺京音乐”,并组织成立了“北京市智化寺京音乐研究会”,在学术界掀起了20世纪中期对智化寺京音乐挖掘与学习的第一次热潮。


智化寺京音乐第二次复苏的主要契机是在1985年,当时中央音乐学院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俗学会的邀请,将率一个小型民乐队赴欧洲表演中国的传统音乐,当时我向学院推荐了“智化寺京音乐”。为了继承前辈学者对智化寺京音乐的挖掘整理与学习研究,为了中国第一支音乐演出团在欧洲演出的质量与成功,中央音乐学院与北京市协会于1986年3月30日联合组织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由僧、俗组合的“北京音乐团”。在成立大会上,中国协会赵朴初会长与协会名誉会长班禅•确吉坚赞活佛都到会致词,给予了指导与鼓励。1987年至1992年期间,该团多次出访欧、亚各国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受到出乎意料的强烈反响,智化寺京音乐再一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我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对智化寺京音乐的学习,有如在我的心灵上打开了一扇窗口,深切地感受到智化寺京音乐所蕴藏的厚重和中国传统音乐的珍重价值。



河南大相国寺梵乐团演出 张晓铎摄


为了全面推动与提升我们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整体推进与认识,我们不能忽略宗教音乐文化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地位。为此,1995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了“音乐文化研究室”。当时在中央音乐学院吴祖强院长的支持和鼓励下,通过台湾何国庆先生的引荐,我们得到台湾花莲证严法师支持,在台湾慈济慈善文化事业基金会的赞助下,在国内组织了十余位学者对中国汉、藏音乐文化展开了专题研究工作,并决定将其研究成果以“音乐文化丛书”的形式在台湾出版。由于种种原因,研究论著只出版印行了两部之后,便被搁置了。但这一段历程推动了“音乐文化研究室”工作的展开,它促使了我们编辑出版“音乐文化丛书”的愿望与信心。


事隔6年以后,2003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文化研究室与韩国国乐学会(后由韩国汉阳大学东北亚音乐研究所接替)会长权五圣教授在多次的学术交往中,双方对中韩两国音乐文化研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有着共同的认识,经协商后达成协议,即由双方轮流在本国主持召开“中韩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目的在于加强两国学者的交流,推动中韩两国乃至亚太地区音乐文化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


第一次“中韩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召开,由中央音乐学院已更名的“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与“韩国国乐学会”联合举办。这一创举在中韩两国音乐文化发展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得到了国家宗教事务局叶小文局长、统战部、中国协会和中央音乐学院等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至2014年11月,先后召开了八届音乐学术研讨会,参会者(含音乐演出团队)约六百多人次,编辑出版的学术论文集五部,载论文二百余篇。音乐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加强了中韩两国学者的交流,促进了两国乃至亚太地区音乐文化收集、抢救、研究工作的进展,创造了一个音乐文化学术园地,不仅使老一代的学者有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吸引与培养了一部分年轻学者的热心加入。青年学者的加入,为中韩音乐文化研究队伍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为会议增添了青春活力。无疑,这八届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为当今《中国音乐文化文库》工程的建设,在人材培养、把握现状、和学术积累等方面做了非常重要的、扎实的奠基性工作。



河南大相国寺方丈心广大和尚向中央音乐学院赠送墨宝 曹以宏摄


又是6年过去了,《中国音乐文化文库》编辑出版的梦想,终于迎来了重要契机。“文库”编辑出版实质性的正式启动是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音乐数字化服务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的批准为起点。该项目由六所高等院校与研究单位联合组成,项目牵头单位是中央音乐学院,项目负责人王次炤。该项目将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收集、整理、抢救、研究与出版工作,纳入到课题三《音乐数字化集成服务示范》之中。有了国家项目和中央音乐学院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撑,又有了宗教文化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与承诺,我们终于重新策划启动了《中国音乐文化文库》的撰稿、编辑与出版工作。在以往二十多年来众多学者对中国音乐收集、整理与研究基础上,很快精选出二十余部其作者有中国音乐文化研究背景的资深学者,也有这一领域的后起之秀。这支理论研究队伍使《中国音乐文化文库》建设具有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在音乐文化研究方面,代表了该学术领域的前沿性;其研究队伍由汉、藏、蒙古、纳西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层次的学者组成,在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上,有着各自鲜明的独创性;其研究领域不仅包括汉、藏等重要派别的音乐,而且涉及到中国广大地域的民间音乐文化风采,具有浓郁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未完,待续)

本文为删节版,全文原载《人民音乐》2015年第3期





大家在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