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2016星海音乐学院国际音乐文化交流周——(五)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讲座

2022-05-17 23:50:21

讲座回顾
(五)
音乐,人类精神文化的家园
《音乐与文化的关系解读:方法论范式再议》的讲座回顾
  会议进入第二日,“2016星海音乐学院国际音乐文化交流周”的第五场讲座为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主讲的《音乐与文化的关系解读:方法论范式再议》。
  10月12日上午10时,我们迎来了一场与本次学术会议召开主题——“音乐与文化”密切相关的讲座。众所周知,“音乐与文化”是音乐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因其涉及了其中不可忽视的方法论问题从而引发了众多学者的争辩与探讨,故成为音乐学研究历程中的“贯穿性”问题。本场讲座的主题直接源于一篇杨燕迪教授的论文,文章运用语言分析的角度,通过具体研究例证思考论述了“音乐在文化中”、“音乐作为文化”和“音乐即是文化”这三种不同表述范式所蕴含的深层差别。 
图为杨燕迪教授
  杨燕迪教授首先对音乐与文化中的三种彼此相连但又相互有别的理论“范式”从语言角度进行分析。从英文的角度来看,三者的区别虽仅体现于介词的变换(in,as,is),但却暗含着三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学理思路及方法论范式。
  接下来,杨燕迪教授对以上三种方法论范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证。
  第一种方法论范式:“音乐在文化中(Music in Culture)”,也即“文化中的音乐”。很显然,这种观点将音乐置于文化之中,主要对与音乐相关的一些文化语境及其对音乐的影响进行解读,但并不一定触及音乐自身的研究。在这一部分杨教授通过其2009年发表于《文汇报》中的一篇文章《海顿二百年祭》作为例证予以论证。
  第二种方法论范式:“音乐作为文化(Music as Culture)”,相比于前者,其进一步说明了音乐与文化虽不为同物,但却密切相关,可以说音乐约等于文化。在这里音乐充当了一面“镜子”,即:音乐映照文化,并影射文化。我们须透过音乐这面“镜子”,揭示出音乐背后鲜活的文化生态。在此种范式之下,研究始于音乐本身,却终于音乐之外的文化,而这也是诸多音乐人类学研究中的要旨,诸如梅里亚姆曾列出音乐可能具有的十大总体功能,马克斯· 韦伯的重要论著《音乐的理性和社会学基础》也是对这一观念最有力的注脚。除此之外,这一观念对阿多诺的哲学观点以及“新音乐学”思潮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种方法论范式:“音乐即是文化(Music is Culture)”,这一方法论范式将音乐等同于文化,并认为对音乐本身的研究方可反映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及思想感情。虽同样赞同对音乐本体进行分析,但其与汉斯立克所提出的“形式主义”却不尽相同,这里的声音和聆听决不是孤立的、与文化和社会隔绝的。这里,杨燕迪教授以李皖对新疆音乐的解读以及其本人对勃拉姆斯《钢琴间奏曲》(Op.118之6)的文化解读予以例证。
  综上,杨燕迪教授认为上述三种解读方式应该形成相互平行与彼此支持的关系,而非彼此代替及互相对立的局面。最后,源于其本人研究中的某些感悟,杨教授认为音乐确实是在具体文化土壤的浸润下而产生的,但音乐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又是超越具体文化而以一种普适性形式存在的。他认为,我们越抵达音乐文化的内部,越可以接近人类精神文化的共性,而这就是跨越一切地域、,全人类共通的“人性”。
  本场讲座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纷纷提问,尽显学术激情,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于对跨学科问题的思考、本场讲座中提及的研究范式与音乐学分析方法的分野、以及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的异同等。杨燕迪教授首先对提出问题的同学提出表扬,并认真精彩地进行了回答。在一片热烈的讨论声下,我校音乐学家周凯模教授对讲座进行了高度的升华并提出了许多颇有建树的学术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音乐史学与音乐人类学在共性层面是相互吻合,并无的。其二,杨燕迪教授用音乐学的方法来解读西方音乐经典人物是跨学科的典范。其三,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命名的差异背后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立场,前者基于文化相对论、后者立足于文化普遍论的视域之下。最后,周凯模教授运用历史的眼光梳理了从比较音乐学、音乐学至人类音乐学的演进过程。
  本场讲座为此次“文化交流周”带来了一个高潮,并点燃了很多学生对学术的热情与激情,“音乐与文化”这一命题必将带给人们更多的智慧与无限的启迪。



撰  文:张楠2015级西方音乐史方向硕士研究生

写作指导:音乐学系副主任  祁斌斌博士

编辑排版:黄凤仪(音乐学系2014级

图片、音频提供: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

本公众号由星海音乐学院科研志愿者团队运营
以上内容的版权以及最终解释权
归星海音乐学院科研处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