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赏析|走进中国古代名曲

2022-05-23 18:31:21

中国古代名曲的魅力

中华古韵,有十大名曲一说。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由汉族传统乐器演奏,声音优雅,尽现中国韵味之美,是汉族传统音乐的精髓。


这些乐曲以历史典故为旁衬,借古人之旧事以壮声势。


大多数人并非行家,虽偶尔聆听古曲,觉得好听,却不知其深刻内涵。


今日小编就与大家共赏几首名曲,走进它们背后的那些故事。



古琴曲,据《神奇秘谱》解题: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但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按《琴史》所载,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之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也。’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现在流传的多为《天闻阁琴谱》(1876年)所载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加工发展的《流水》,他充分发挥了滚、拂、绰、注的手法,使流水形象更为鲜明,所以有“七十二拂流水”之称。

此谱分九段一尾声,实为起、承、转、合四大部分。起(一至三段),通过深沉、浑厚、流畅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表现了层峦迭嶂,幽涧滴泉,清清冷冷的奇境。承(四至五段),绵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淙淙潺潺的强流。转(六至七段),按泛音序列下行和五声音阶进行的曲调,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滚、拂手法,如同瀑布飞流,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合(八段和尾声),运用承、转的部分音调,造成呼应效果,在人们耳际泛起滔滔江海的余响,令人欣然回味。






阳春白雪

琵琶独奏曲,亦名《阳春白雪》,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古曲。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历来有“大阳春”和“小阳春”(又名“快板阳春”)两种不同版本。前者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与十二段的乐谱;后者是近代琵琶家汪昱庭(1872 - 1951)所传,全曲只有七个乐段,可划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的乐曲。“起”部标题名为“独占鳌头”,使用加花、“隔凡”以及结构上的扩充和紧缩等民间常用旋法,使《八板》原型得到变化发展,并以半轮、推拉等演奏技巧润饰曲调,充满了生动活泼、明快愉悦的情绪。乐曲开头的八小节在后面循环再现,是全曲各个部分的“合头”。“承”部共两段:“风摆荷花”和“一轮明月”。在八小节“合头”再现以后,高音区展开的旋律更加花簇,结构也扩大了,情绪比“起”部更为热烈。“转”部包括“玉版参禅”、“铁策板声”、“道院琴声”三段,这是一个对比性的段落。


《八板》变体运用分割和倒装、变化节奏等方法加以展开,并在第六段中引入了新的音乐材料。在演奏上时而用扳的技法奏出强音;时而用摭分弹出轻盈的曲调,尤其是第六段围绕徵音弹出的一连串泛音,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晶莹四射,充满活力。“合”部标题为“东皋鹤鸣”,再现了第二段,并在尾部作了扩充。通过慢起渐快的速度,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并在每拍头上加“划”,不断增加音乐的强度,使全曲在强烈的气氛中结束。




雁落平沙

又名《平沙落雁》或《平沙》。作者传有唐代陈子昂、宋代毛敏仲、明代朱权等,众说不一。此曲琴谱最初载于明末《古音正宗》(1634年)。问世以后,深受琴家喜爱,不仅广为流传,而且经过加工发展,形成段数、定弦、调式、意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又各具特色的多种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


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鹄鸿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




点击阅读原文欣赏更多相关乐曲片段



后台回复数字,了解更多

一、微课回顾

【01】陶笛课程

 【02】葫芦丝课程 

【03】非洲鼓课程

   【04】尤克里里课程

   【05】音乐素养课程


二、学校开展陶笛进课堂优秀案例

06】洛阳安徽路小学

07】三门峡育才学校

    【08】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      

    【09】陶笛进课堂学校活动      




洪啸音乐工作站,陪伴你度过每一天





大家在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