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智化寺京音乐

2022-07-27 03:34:28


感谢大家一直对我们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整理从今天开始我将为大家陆续介绍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大家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智化寺京音乐”。


坐落于北京古城东南角的寺智化寺,建于明朝1443年,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智化寺为四进院落,主要建筑屋顶全部用黑色琉璃瓦铺砌,使寺院气氛显得庄严华贵。如来殿为两层楼阁,四壁通饰小型佛龛9000个,又称万佛阁。藏殿内保存着我市现存最古老的转轮藏"转轮藏"。

智化寺

如来殿


转轮藏


智化寺音乐是我国四大古乐之一,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音乐界的"活化石"。 2006年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北京市唯一一项被列入该名录的民间音乐。


智化寺不仅以建竺和藏经在北京佛学界着称,它所保留下来的古老乐谱、乐器、乐曲,特别是它的『京音乐』,在中国佛学界、音乐界更具珍贵的文献价值。古老的智化寺京音乐,对于研究中国音乐艺术、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学等学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约在道光、咸丰年间(公元1821-1861年),智化寺京音乐向外传授到天仙庵,以后又分别传授到成寿寺、水月庵、地藏寺、夕照寺、观音庙、火神庙、九顶庙及普宁寺等十余座寺院,智化寺京音乐逐渐成为北京北传音乐的中心。如今智化寺的艺僧师徒相传至今已经是第26代,智化寺音乐在管乐和法器的演奏技巧与方法上,五百六十多年来仍然保存了历史的原貌。

智化寺音乐第26代传人演奏的曲目主要来源于《音乐腔谱》。此谱是智化寺第l5代传人永干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49年)抄写的。这是一本工尺谱。谱中记谱符号、点板方式与民间不尽相同。而智化寺这种记谱方法恰与宋代字谱相同。其中点板符号"同唐代工尺谱一样。可见,智化寺的《音乐腔谱》虽为清代僧人抄写,但留有唐宋音乐字谱的痕迹。谱中曲牌来源不一,丰富多彩。有与唐代教坊曲同名的《望江南》、《千秋岁》等,有与元曲相似的《山荆子》、《点绛唇》等。其中最多的是为宗教活动服务的曲牌,如《三宝赞》、《金字经》、《五声佛》等。


音乐腔谱


点绛唇

智化寺音乐的曲牌分为只曲和套曲两种。单独演奏的曲牌叫"只曲",若干首曲牌联缀演奏的名"套曲"。白天礼拜《华严宝仟》时用的套曲为《中堂曲》;晚上施放《瑜伽焰口》时用的套曲名《料峭曲》。套曲结构模式有所谓序、身、尾之分。如《料峭曲》的序曲为《好事近》,以《千秋岁》、《醉太平》、《滚绣球》为"身"曲,以《四季》为"尾"曲。这表明所谓套曲是由若干首曲牌按照序、身、尾的曲式排列组成,其中转宫换调都有一定规律。


迎仙客

智化寺的音乐乐制,在办法会、作佛事时,一般由九位僧人诵经、礼仟、敲击法器,分别吹奏管二支,笙二串,笛二支,云锣两架,大鼓一面,饶、钹各一副,档子一面,镊子(小钹)一副。在管乐中,管为九孔(前七后二),笙有十七簧。根据北宋陈场《乐书》的记载,九孔管、十七簧笙为唐宋旧制。演奏时,管子处于领奏地位,要求忠实于原谱,以奏出神韵佳,笙应富于节奏感;笛的演奏应自由活泼地穿插于旋律之中。各种乐器的演奏者,既相互照应又各自发挥所长,既避免单调齐奏又不得有乱章法!以此体现智化寺音乐的独特风格。


智化寺音乐的宫调有四调,艺僧们称为"正、背、皆、月",即正调、背调、皆止调、月调。其中"皆止调",据考证,就是唐代已被讹变为"歇指调"的"褐石调"。"月调"就是唐代"越调"的"越"字之讹。至于"背调"很可能就是唐乐中的"背四调"。可见智化寺音乐四调中有三个调名是与隋唐音乐相同的。


智化寺音乐在乐谱、乐器、乐调、曲牌以及演奏技巧和方法上,都保留有唐宋燕乐甚至上溯到更远年代的一些乐制。正由于智化寺音乐在教授方法、演奏技巧方面,坚持师徒相承,口传心授,不许随意变易的神圣性和特殊性,所以时至今日依旧保持音乐特有的远、虚、淡、静的意境。


京音乐的最大优点是保存了宋代古乐甚至更远的隋唐燕乐遗音,为国内、国际都十分罕见的完整、隼硌、真实的古代音乐资料。智化寺京音乐和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寺音乐、和福建南音,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



每日发布最新鲜的旅游资讯及最新特价散拼团信息

更多资讯请您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订阅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