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如何欣赏音乐》---选自孙德明艺术教育文集《我的艺术教育》

2022-07-22 23:56:53

2018.1.25


如何欣赏音乐

关于欣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归期终结,任何艺术的闷葫芦里,装的都是一个气韵问题。而音乐又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情感艺术,对其审美的标准也没有完全统一的规则。所以,在谈到具体如何欣赏音乐时,只能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音乐欣赏及其过程和方法。

(一)什么是音乐欣赏。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就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这种声音艺术的实践活动。

人类的音乐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创作、演唱(奏)和欣赏三个最为基本的环节。其中,音乐欣赏是作为音乐创作和演唱(奏)活动的接受环节而存在,不仅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也是对音乐艺术的再度创作。因此,音乐欣赏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由于音乐的激发作用和美感作用,欣赏者会情不自禁地一起参与音乐艺术的创造活动,并带着强烈的主观想象,或喜或忧,或静或动等等,正是这种带有极其鲜明的主观想象,才使得音乐艺术的生命力越来越强。同时也体现了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反映了一个人的鉴赏能力。在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只有通过欣赏这一环节,音乐的所有价值才会得以完善的体现。不论哪个国家或那个时代或哪个民族或哪位作曲家的作品,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或者说现象,只有通过欣赏才算最终完成了创造和演奏(唱)的使命。

音乐欣赏活动,与其它艺术门类的欣赏活动一样,都离不开欣赏的主体与欣赏的客体。所谓主体,就是欣赏者。所谓客体,就是指人欣赏的作品包括由此而引发的一切活动。只有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交融并积极主动地发生关系时,这种心理活动也就在音乐艺术中得到了展示。

(二)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

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完成的。欣赏音乐也就不可能在一瞬间完成,不仅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更需要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心理过程。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音响感知阶段、情感体验阶段、想象联想阶段以及理解认识阶段四个部分。

1:音响感知阶段。

音响感知作为音乐欣赏心理的一种要素,是指通过听觉达到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印象和总体知觉。它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有:第一,对音乐的音的高低、节奏节拍、力度速度、音色等基本要素的辨别能力;第二,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综合感受能力(诸如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的音乐感以及对乐曲结构的整体感知)。

2:情感体验阶段。

音乐是一种以表演为主的艺术形式,情感在音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由于音乐中的音响与人的情感具有一种“同构关系”(指的是一个态射,且存在另一个态射,使得两者的复合是一个恒等态射。)因此,欣赏者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随着对音乐音响的感知而自然产生感情的体验(这种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基本方式)。可以这样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与音乐情感相互交融乃至发生共鸣的过程。何谓知音?何谓“高山流水”,何谓“千古琴台”,如是也。

3:想象联想阶段。

关于想象,我专门进行了阐述,而且用了很大的篇幅。原本计划将书法欣赏与音乐欣赏之间的一些通感的文章,也收录到该书中,但是我一直想写一本关于书法练习和审美的著作,所以本书没有收录进来。但是想象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大凡与艺术有关联着,决不可轻视。

音乐欣赏中的想象和联想,一般说是在进行情感体验时,对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进行形象的理性化思考。音乐形象是一种间接的形象,只有通过声音所塑造的画面感以及对情感的折射来思考的形象体验。比如说,我们在欣赏著名作曲家李焕之的《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的序曲部分,集中表现中国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它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首乐曲是采用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与陕北世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作者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题,展现了一幅革命根据地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的场面以及团结友爱、互庆互贺的动人图景。《春节序曲》的引子相当于过街部分。第一部分是热烈的快板,描写大场的歌舞场面。中间部分是抒情的中板,描写小场的舞蹈表演。接着回到第一部分的音乐,描写秧歌以大场收束。最后的尾声重复了引子的后半部分。)时,首先就是强烈感受到那种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然后才可能对春节期间的人和场景的想象和联想。当然这里需要欣赏者至少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比如说作者创作的年代以及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又如著名的《野蜂飞舞》《野蜂飞舞》Flightof the Bumble Bee )又名《大黄蜂的飞行》,这首常用于小提琴或其他器乐独奏的小曲,原是俄罗斯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柯萨科(NikolaiAndreivitchRimsky-Korsakov18441908的名曲之一,尼古拉于1899年到1900年间,基于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诗作改编为同名歌剧《苏丹沙皇的故事》。剧中描述王子变化为大黄蜂攻击2个反派角色的情形,此时的配乐即为此曲。由于此曲的旋律极快,后人常选用此曲作为展示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技巧。),首先想到的是野蜂飞舞的场面,再接着联想下去的话,也许会因为作品鲜活、生动的形象而觉得自己仿佛就置身于野蜂飞舞的场面。再像《百鸟朝凤》(这首曲子原是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它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1953年春,由山东省菏泽专区代表队作为唢呐独奏参加全国会演,受到热烈欢迎。当《百鸟朝凤》被选为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节目时,经民间乐手任同祥在专业音乐工作者协助下进行加工,针对原曲缺陷,压缩鸟叫声,删去鸡叫声,并设计了一个运用特殊循环换气法长音技巧的华彩乐句,扩充了快板尾段,使全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后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民间音乐比赛银质奖。七十年代,在任同样演奏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呈现百鸟齐鸣意境的引子,以加强音乐性,还扩充了华彩乐句,使用快速双吐演奏技巧,使乐曲更为完整。)其实活脱的形象,只要有一定音乐素养的欣赏者,一听便可明了。

4:理解认识阶段。

音乐主要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正如想象和联想一样要通过欣赏者的思考一样,理性的因素是必要的。这也就和作曲家在创作一件作品时的理性思考完全一致。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往往还要探求作品所揭示出来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当然音乐欣赏中的理性认识,并不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作出的各种抽象的结论上,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真正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刻更高级的阶段。比如说我在欣赏阿炳1893817-1950124日),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现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其最著名的《二泉映月》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的代表作之一《二泉映月》(是著名的民间盲艺人华彦钧(阿炳)创作并于1950年亲自录音传谱的二胡曲。该曲问世以来,不仅以二胡独奏形式华彦钧是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在音而且还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器乐曲,以它那优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乐内涵而闻名国内外。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联系到阿炳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从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到作者在借景抒情、感叹身世时,还流露着对旧社会进行控诉的愤懑之情。在《阿炳曲集》中曾这样介绍:“他在双目失明之后……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但当时感到的却是周围漆黑的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宛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感伤凄凉的情调来”。《二泉映月》的曲体结构是一首传统的变奏曲。音乐一开始,短短的引子,音阶下行的旋律,犹如一声百感交集的轻轻的叹息,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深沉的意境中去。主题音乐使人联想到一个拄着竹棍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无限伤感,无尽凄凉。《二泉映月》就是在上述音调的多次变奏下逐渐展开构成全曲的,它通过变奏使音乐形象得到层层深化,使人感到受到阿炳怀着难以抑制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诉说他种种苦难和遭遇。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了,乐曲推向高潮,强烈而激愤,显示了阿炳特有的气质和魄力。这是作者对旧社会愤怒控诉的声音,它深刻地反映了阿炳倔强、刚毅的性格,表达了他对黑暗势力不妥协的反抗和斗争。《二泉映月》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旋律动听而又质朴苍劲,音乐感人但更促人激愤。它是中国一位穷苦盲艺人的传世杰作,深受国内外听众喜爱。)的时候,结合阿炳的生平和艰辛的人生历程,首先想到的是他失明的一双眼睛。对于一位失明者而言,渴望看到美好的世界、渴望得到光明,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把“二泉”想象成了一双眼睛。这里既有主体的主观性,又有客体的依附性。当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首乐曲所要表现给我的、或者说所要揭示给我的,就不仅仅是一首美妙的二胡独奏曲了。

以上所述,都是从理论角度对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的简单阐释。实际上,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理论仅仅是一个最基本的先决条件或者说大致的指导方向。很多时候,这些貌似不相关的理论依据,却往往是相互浸透的,有时候还会打乱次序。当然这与个人的欣赏习惯不无关联,更与个人的审美水平不可悖逆。但是总的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既是多种心理要素的综合行为,同时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综合过程。

(三)怎样欣赏音乐。

音乐是语言的尽头,从内心而言,我其实很反对非要用语言形式来表述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同样的一件音乐作品,在不同的场合演出,有不同的人或乐队来演奏,当然也包括歌曲,即便是同一个人在欣赏,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觉。打个比方,如果把前面提到的《二泉映月》放在金碧辉煌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和置身于无锡惠山泉边,我想任何一位欣赏者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别样的联想。这就犹如看到了钱长江大潮之后再看黄河冰凌的感触大致一样吧。正所谓三月桃花开,半夜毛驴叫,冷暖自知也。

所以说,怎样欣赏音乐,我虽然写了很多艺术类的评论文章,更是为不少歌词作过随感式的点评,包括自己痴爱的书法艺术,但是这“怎样”两个字,对我来说,的确不怎么样。乐由心生,是纯粹的情感艺术。当一个人的心境不同时,他所感受到的同一件音乐作品,也会因为心境的别样而大相径庭。正如大家所说的人心难测的道理一样,我始终认为对于音乐作品,还是不要多说的为好。情感的东西,只有自己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说出来了,也许就显得格外的不真实。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理论角度做一些浅淡的解释或者说充其量一位引路人而言,话题只能从怎样开始。

由于审美主体,也就是欣赏者的情感差异、性格差异以及审美目的的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和限制,音乐欣赏便出现了多方位的审美结果。显然,仅满足于个人感官刺激是比较肤浅的欣赏。比如说摇滚音乐,我以为这是最具感官刺激的艺术门类。欣赏者无谓乎不由自主地跟着扭动、欢呼和呐喊,从根本上没有意识到音乐本身的意义。要想对音乐作品有深入的领悟和理解,获得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真正的得艺术美的享受,还必须对音乐作品进行高层次的欣赏,即情理交融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因此,欣赏者还应具备如下素养。

(1)要懂得一些音乐的基本常识。

观看一场足球比赛,您可以不懂任何规则,甚至于连哪个队的球门也不知道,只是从头到尾随波逐流地一起狂躁沸腾。但是欣赏音乐虽然不是体力活,也不会想观看足球赛那样令您激情四射,但是想要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就应当了解和掌握一些相关的音乐常识。所谓的音乐常识,主要是指基本乐理知识,包括音乐的最基本表现手法或要素。当然要进一步欣赏,或者说要达到一定的欣赏高度,还需要对音乐的体裁,曲式结构等加以了解。这些相关的常识,会帮助欣赏者促进对音乐的理解,同时也因为自己手里有了工具而敢于做出某件事情来。对音乐的兴趣,也会因为掌握了相关的音乐常识而倍增,以便更多地欣赏音乐,更好地欣赏音乐。

(2)不是说所有的书法家的每一幅作品都是那么经典或者说优秀,比如说被世人誉为“书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尽管在微微酣醉中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王羲之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但却在醒来之后再也难以复制,甚至于他的其他作品更难与之相提并论。音乐作品更是不可以伪,所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作者的生平年代及其创作个性等等,的确是欣赏音乐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比如说我们要欣赏同样享有盛誉的“乐圣”贝多芬的作品,不论钢琴奏鸣曲,还是交响乐作品,如果不知其个性,恐怕很难触及到贝多芬作品的内涵。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这是门面更是个性。正如我的一首歌词中所写的那样:古人喝的是古人的酒,古人也有乐和愁。曾经的三月,桃花依旧;如今的落花照样流水。欣赏音乐作品,其实和结交一位知心的朋友一样,所以,才出现了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感人的故事。所以,了解以上因素,会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内容或某种境界,进而正确地体会创作者的意图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本身不仅要具备这些相关的常识性问题,更要有宽泛、广博的文史知识以及音乐史知识。同为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大师,究其风格,却完全不同。所以他们的作品才会流芳百世,传唱千年。

(3)要搞清楚乐曲的标题。声乐作品,不论大型的合唱组曲,还是小型的群众性歌曲,一看标题便略知一二。但是器乐作品就不一样了。它分为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甚至于有的无标题音乐干脆只有一个创作序号而已。当我们面对非标题音乐时,总会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的感觉。那么这个时候,不仅要具备上述几点常识,更要对其作者的不同作品加以了解,在比较欣赏中,感受和理解这类音乐作品。

(4)要静下心来专注地倾听音乐。

音乐视听觉艺术,主要功能是刺激人的听觉感官。人的听觉当然离不开耳朵,所以欣赏音乐必须要有一双能够听懂音乐的耳朵。马克思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当然这是把最美的音乐和最好的耳朵放在了同一个档次,并非不懂音乐的耳朵就享受不了最美的音乐,要辩证地去看待马克思所说的意思。对于耳朵来说,音乐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对于普通欣赏者而言,音乐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他到底能感受到多少内容,不论情感还是思想等。但对于一位具有较高审美水平的音乐爱好者而言,耳朵是至关重要的欣赏载体。我想这里所说的音乐的耳朵,就应该是这样理解的吧。我一直强调,在我们国家,缺少的就是一种氛围,直接一点讲,就是小时候的家庭音乐氛围。从小感受不到音乐的美,甚至于它的存在似乎都无关紧要。长期以往,自然得不到所谓的耳目渲染,更难以感知音乐艺术对自己成长或对自己生命生活的重要性。所以,即便是上天给您了一副极佳的音乐的耳朵,也许也只能是件摆设。所以,我曾专门关于欣赏贝多芬的作品写过一篇“倾听聋子的耳朵”的文章(见本书最后一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聋子为我们创造了那么美妙的音乐,我们却像个聋子一样难以感知。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音乐耳朵了?这是一个众说纷纭而且众口不一的问题。正像我前面说过的,聋子为我们创作了那样美妙的音乐,我们却像聋子一样无法感知,尤其是他们的人性和作品内在的精神含义。你我都有一双健全的耳朵,这是上天的赐予和厚爱,目的是让您倾听来自你以外的任何声音,当然包括音乐。而音乐无处不在,他不管你是否爱与不爱,都会通过空气传入你的耳朵。于是,我们开始认识到音乐的存在并接纳和感受它的美妙。或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或通过现代的科学工具来实现自己对音乐的感知。然而,对音乐再有感觉的耳朵,如果失却了大脑的指挥,也是白搭。因此,除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的活动中来之外,必须有意识地在这些活动中,培养自己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尤其是记忆力。众所周知,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无论旋律还是节奏还是和声等等,都在一分一秒的时间的流逝中产生。所以,这种随时间流逝的声音艺术,就必须有一双具有敏感而强大的运动型记忆的耳朵。

要领会音乐的内容,除了前面讲到过的一些常识之外,我觉得记忆力是首当其冲的因素。正像我们学习一样,为什么经常忘记过去的知识,我想这和倾听音乐有着异曲同工的内在联系。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眼里过十遍,不如手里过一遍”,什么意思了?比如说当您看到或听说那家餐馆的那道菜实在很美味,但是您没有去品尝之前,也许仅仅是想象或梦想之中的美味而已。只有亲自品尝过了,个中滋味才会有所感知。音乐正是这样,必须反反复复地聆听,把这种声音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了,就像是品尝过了音乐这份大餐的美味一样。

我说过,有了对比就有了层次。对比之于音乐的记忆,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我在给孩子们上钢琴课的时候经常提醒他们,一定要想在前头,同时必须调动大脑记忆。弹这个,看下一个;当谈到下一个的时候,就赶紧去记弹过的一个,再看下一个。如此反复,犹如牛吃草的反刍。也许会在短时间内对音乐有所感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深印象。欣赏音乐更是如此,要在前后对比和发展变化中寻求统一,归纳规律所在。当然完全可以在不同作品之间形成对比,甚至于那别的艺术门类进行比较或引申。比如说钢琴技术上的手指站立,就完全可以和书法艺术中的“永字八法”相结合。一点一横,一站一走等。或者与中国的水墨画相比较,西方印象派的音乐作品,并非西方油画印象派的专利。法国著名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Impression,soleil)是法国著名画家莫奈1873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收藏与法国巴黎马尔莫坦美术馆藏。《日出·印象》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日出时,海上雾气迷朦,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莫奈在阿弗尔港口创作了《日出·印象》和《日落》两幅画,而在首届印象派画展时,两幅画都没有标题。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于是给画起名为《日出·印象》)给了多少印象派音乐大师的灵感,由此而出现了无数优秀的画作。我们中国的水墨画难道和它不能够同日而语么?

这种对比,当然要发自于自己内心的想象和联想。也就是说,没有了丰富而多姿的想象和联想,没有了对比,音乐的美也就只能属于大雪压枝的寒梅,那种傲骨尽管高风亮节,但也让人望之兴叹。所以,对音乐的倾听,就像对一幅画的欣赏。或浓或淡,或高或远,尽在想象和联想中的不断反刍和记忆。惟其如此,方可听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音乐和音乐的美。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正如进了音乐厅,除了音乐在没有别的声音的道理一样,我们在倾听音乐的时候,除了高度集中的大脑和耳朵之外,剩下的就只有心灵的感应了。切不可像走马观花似的一心几用,或心不在焉。你听,这就是音乐。静下心来,把音乐当成自己梦中的情人……

(5)生活是最好的欣赏资源。

要尽可能多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直接和间接的生活经验和形象记忆,以提高欣赏中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我既然谈到音乐中的阴和阳的概念,就说明音乐也是有性别的。我曾经在讲授基本乐理中识五线谱的时候打过比方:,那么高音谱表就是爸爸,低音谱表就是妈妈。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家,着这个家有主有次。或者说,,那么高音谱表就是舅舅一家,低音谱表就是姨姨一家等等。这是一种想象,为了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谱表而联想到的。当然这完全来自于生活,眼前最为熟悉的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婆婆妈妈的事情是我们日常中最常见的行为,但它们不都是艺术。如果我们把这婆婆妈妈的东西,融入艺术之中,那么点点滴滴的思考也许就会串联起一条极美的理性之项链。欣赏,正是这高于生活的行为。只有平时注意积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音乐之美,就像您眼前的一束玫瑰,总会散发出迷人的馨香.

也许这些观点还不足以让您很好地欣赏音乐,但是我坚信通过这些思路,您一定会比以前有所感悟。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了解一些音乐的表现手段,接下来我将这些常见的小知识再次做一介绍,希望对您欣赏音乐有所帮助。

二:音乐的表现手段。

和任何艺术形式一样,音乐家无论创作还是表演等,都会用到一些相关的表现手段。如诗人的文字,画家的笔墨、线条和色彩等。音乐付诸于人类的不仅仅是声音,所以,它也就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段。这种手段,其实也就是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极为丰富,不仅有独特的情感符号,而且还有无法代替的理性语言。这些语言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淘洗之后,越来越丰富地为人类所享用着。其中最为常用的一些语言形式有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调式、调性、复调等多种要素。一首无论大小的音乐作品,都要通过这些基本要素,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内容和形式。

     关于如何欣赏音乐,正如艺术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的道理一样,我们都是循着对美的追求而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感悟的。只有自己多听,在不断地欣赏中,结合上述这些概念和常识,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欣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