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十九大丨她用音乐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自信

2022-06-22 02:46:26

      最近,我们采访了不同领域的从业者,看看他们如何学习、思考十九大成果,感悟、实践十九大精神。今天的讲述者是被誉为“音乐的世界符号、博士生导师刘月宁。

△刘月宁在“用音乐理解——‘新丝路探索者’乐队音乐文化分享之旅”巡演首站音乐会现场演奏


我是刘月宁

一名扬琴演奏家

也是一名文化的世界传播者

近十几年来,以扬琴为纽带,我致力于用音乐沟通与世界。作为一名文化“走出去”的亲历者,十几年的“出海”经历让我感受到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增长的文化自信。


2005年至2006年期间,我在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做访问学者,主要研修音乐教育和匈牙利乐器钦巴龙(被称为匈牙利本土的“扬琴”,与扬琴在形制等方面有区别)。在我的独奏音乐会上,我用扬琴与匈牙利著名钦巴龙演奏家鲍罗格•卡尔曼合作了一曲《索特马尔舞曲》。


两种乐器的美妙融合震撼了观众,更令李斯特音乐学院在时隔60年后,重新为钦巴龙设置了课程,让这门乐器在世界著名音乐高校中重焕生机。李斯特音乐学院院长评价此次合作为中匈两国人民历史揭开新篇章迈出重要一步”。


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为之倾倒,面向世界的融合创新又赋予本地古老乐器以新的生命,这就是我眼中文化自信的最好诠释!


△2006年,在刘月宁的独奏音乐会上,她与匈牙利钦巴龙演奏家鲍罗格•卡尔曼合奏《索特马尔舞曲》

坚定文化自信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十九大开幕的当天,我刚刚结束了在美国的巡演。当天,。报告中关于中外人文交流的部分让我印象深刻。


      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还说,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对此,我深有感触。我发现,文化要想真正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并且“走出去”“走得好”,除了要对本民族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充分的自信心,也要尊重、包容外国文化,做到兼收并蓄。在印度探访音乐大师时,我经历了被本土大师从质疑到认可、再到合作的过程,兼收并蓄和彼此尊重成就了完美的合作。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音乐是最好的载体之一。扬琴是4000多年前起源于中东的外来乐器,也是丝绸之路上音乐文化交流的成果之一,今天20多个国家还有这件乐器。所以在我看来,借助扬琴走上世界的音乐舞台,跟同宗不同体系的各种乐器进行深度的交流,就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传播音乐文化的生动实践。


      我们在环境动荡的克什米尔地区,将音乐带给当地的人民,用音乐抚慰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共鸣。我体会到,通过音乐,人类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汇聚在一起,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传播。

 

△刘月宁将扬琴带入克什米尔地区

 

用音乐讲好故事。在哥本哈根,我见证了全球第一所音乐孔子学院如何成为辐射欧洲的音乐文化名片。这既是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使然,更是文化软实力上升的体现!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强起来”的路上,我们更要有信心,要用世界的眼光、视野和胸怀,担当起中华文化传播的责任,与世界人民分享中华文化的精髓。



以音乐为桥讲好故事

文化力量推动“”建设

,民心相通,需要文化相通。


音乐是美妙的世界语言,不需要翻译就能营造出一种让不同国家与文化背景的人们感到彼此亲近、愉悦而和谐的氛围,具有一种“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力量,对讲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具有独特作用。扬琴通过古代丝绸之路传到,它身就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使者。


十九大之后,我们计划将扬琴带进更多“”沿线国家,用音乐促进“”国际合作,将声音传到更多的地方。


△“新丝路探索者”乐队巡演


,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精神,我还准备探索更多新的艺术表演形式,比如我与几名美国音乐家组建了“新丝路探索者”乐队,将民乐与爵士乐结合,创造出一种中西交融的艺术表演形式,计划在两国合作更多演出。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扬琴为纽带,用创新的形式继续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和音乐融合。


我还将更多地鼓励留学人员参与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事业,。


总之,践行十九大精神,就是要将这些生动实践融合到日常工作中,以音乐为桥,用音乐感动人心,用旋律促进世界对多角度、多侧面的理解,为打造充满活力的当代文化形象做出积极贡献!


△《琴弦和鸣》--- “新丝路探索者”乐队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主题”的音乐分享现场




十九大

关键词

◆撰稿:张潼 杨月

◆责编:陈琛  胡云茹(实习)◆审发:吴楚 

©青年网(ID:youthzqw)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