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立华
你每天听到的任何声音都是音乐。如果你认为不是,那是因为你没有用听音乐的耳朵去听这些声音。正如,你每天看到的一切都是摄影作品和绘画作品,只是你没有用摄影的眼光和欣赏绘画的眼睛去看。
如何定义音乐呢?音乐是声音和时间组合的艺术。谱面上的音符是死的,而演绎中和聆听中的音乐是活的;形式是死的,内容是可以活的。或者说,音乐是创造表现情绪和情感的形式手段音响组织。音乐只有在感受的过程中才能因人而异地有所表达和表现,它的魅力就在于同一个人每次体验(演奏也罢、聆听也罢)都不一样,不同的人体验更不一样。音乐只存在于演奏和聆听碰撞瞬间的感受。
古典音乐在英语里是Classical,这个词来定义古典音乐并不准确。Classical是时间概念,而古典音乐是指那些经历了岁月洗礼后仍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古代音乐。并非所有古代的音乐都是经典的音乐。古典音乐最准确的定义,我一直认为应该是Classics of classical music(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音乐)。古代经典的音乐成为了今日的古典音乐,今日的经典音乐也可以成为未来的古典音乐。
这么说吧!流行音乐如草坪上的草,长了一茬又一茬,长得快,也去得快,也如海上的波浪,一浪接一浪。而古典音乐,是千年银杏树,树叶年年换(等于不同时期和不同演奏者的演奏),但是大树永远活在那里。古典音乐也如大海,它不是海浪,而是海水,无论有多少波浪,最后它还是会回归到海水。
鬼知道古典音乐是谁创造的,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古典音乐是上帝为人类创造的,最后人类用古典音乐把自己整成了上帝。
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就是:人(远古音乐)——上帝(中世纪-古典时期)——人(浪漫主义)——上帝(现代音乐)。第一次的人是造物者造的人,那时的人对自己和对自然认识有限,所以上帝显现出来了。面对上帝的威力,他们都很谦卑,写音乐是为了传播上帝的意旨和歌颂上帝,所以我们有了格里高利圣咏,有了布克斯徳胡(巴赫的师傅)、巴赫、亨德尔等这些用音乐传播上帝福音,用音乐代表人类歌颂上帝的伟大音乐家。后来,人的自我开始滋长,文艺复兴诞生了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强调人性大于神性,人的自我意识在不断长大,浪漫主义彻底解放了人性,人类最具表现自我的音乐诞生了。在浪漫主义烈火的熏烧下,诞生了现代音乐,个人的意志超越了群体的意识,个人自我超越了群体的共识,作曲家的音乐成了自己为自己写的和自颂音乐,音乐家不再相信上帝,上帝变成了音乐家自己。所以,当今大部分现代音乐只有作曲家自己和他们圈子里的人愿意听,听得懂听不懂已经不重要,关系到位就说好,关系不到位就被斥骂为“皇帝的新衣”。这就是为什么我告诉古典音乐的入门朋友,听西方古典音乐要从中间(浪漫主义)开始往两头听,这样才能听得“懂”。
西方音乐最早是在教堂里和宫廷里演奏,不是在大街和餐厅里演奏,而且也没有使用扩音设备,所以要求演出过程保持安静;其次,教堂里和宫廷里都是很讲究文明的地方,每个进去的人,无论是音乐家还是听众,都会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既是去欣赏音乐,也是去展示自己的文明和文化艺术品位。所以,人人都会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言谈举止。后来,这种传统成为了音乐家和听众都遵循的礼仪。
演奏和聆听音乐都需要高度的专注力,正如谈恋爱一样,你总不能玩着手机,嗑着瓜子,挖着鼻孔对恋人说:“亲爱的,我爱你。”在音乐厅里,台上的音乐家与音乐是恋爱关系,音乐家和音乐与听众也是恋爱关系。所以,音乐厅里需要保持安静和文明。
格里高利圣咏
作曲:格里高利一世教皇
这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开始,用音乐传达上帝的意旨,用音乐的伟大。这时,神性大于人性。
格里高利圣咏(英语:Gregorianchant),。格里高利圣咏主要盛行于9-10世纪,法兰克人到达西欧和中欧期间发展起来,后来继续有所增加和编写。通常人们认为是教皇格利高里一世 (Pope Gregory I)发明了格里高利圣咏,但学者们认为是在后来的加洛林王朝时期,综合了罗马圣咏和高卢圣咏而形成。
传统上,格里高利圣咏由成年男子或男童唱诗班在教堂中演唱,因为女子不允许进唱诗班,所以用童声代替。
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利高里一世为了统一教会仪式中的音乐,将教会礼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整理成一本《唱经歌曲》(即“圣咏”),共收集整理了三千多首歌曲,它后来就被人们称做“格里高利圣咏”。格里高利圣咏只用人声,歌词采用拉丁文,不用器乐伴奏。格里高利圣咏没有和声和对位,旋律简单,不用变化音和装饰音,音域也很窄,一般不超过八度。虽然它的旋律没有明显的节奏重音,速度徐缓,但较好地配合了拉丁文歌词的抑扬顿挫。格里高利圣咏原来是没有记谱的,而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播。后来,由于圣咏数目的增多而需要给演唱者提示不同旋律的轮廓,于是就逐渐产生了简单的记谱。格里高利圣咏追求一种肃穆、超脱的气氛,排斥人世的激情。格里高利圣咏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古希腊、希伯莱、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的音乐。因此,它使我们了解了已失传的古代地中海地区的音乐文化。格里高利圣咏也孕育了西方一千多年来的音乐艺术。
《幻想交响曲》作曲:柏辽兹
演奏:芝加哥交响乐团
听听浪漫主义时期表现人的情感经历之杰出作品。这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强调人性,试图要让人性大于神性。这部交响曲用音乐讲述了作曲家柏辽兹本人的恋爱经历。
作品的副标题为“一位艺术家生活中的一段插曲”,于1830年在巴黎音乐学院首演。作曲家对这部作品的介绍如下:“一位带有病态、神经衰弱、想象力丰富而尖锐的年轻艺术家,因为失恋而服下鸦片,但因服用量过少而未能致死,在昏迷中他梦见一连串离奇荒诞的事物。”在该作品中,这位青年艺术家所爱恋的女性是以一个固定的旋律呈现出来的。本曲在艺术手法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固定乐思”(或“固定观念”)的连用。
全曲共分为五个乐章,每一个乐章都附有作者自己加上去的标题:
第一乐章“梦、热情”。形容年轻艺术家见到心上人的喜悦,心上人可以说是结合魅力与理想于一身,几乎只有在梦中才能寻觅到。
融合了初恋的情愫与对史密逊的渴望,柏辽兹以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娓娓道出心声。柏辽兹以非常长大的缓慢序奏铺陈出此乐章的梦幻感,在小提琴与铜管缓慢逐一对话后,音乐进入明亮快速的主部。长笛与小提琴演奏出的优雅主题便是代表心上人的固定乐念,再往后的每个乐章它都会以不同姿态出现,贯穿全曲成为灵魂中心。呈式部没有第二主题,再现部也没有太多发展,反倒是结尾跟序奏一样相当长。结尾梦醒时不见心上人踪影,思念与渴望的苦楚油然而生。
第二乐章“舞会”。年轻艺术家在热闹的舞会场景中,发现爱人踪影。
在音乐的喧闹声中,长笛与双簧管将固定乐念变形演奏出来。整段演奏长度大约只有第一乐章的三分之一,本乐章用了两架竖琴增加这种清澈的感觉,低音声部简化了很多。乐章中加入圆舞曲。
第三乐章“田野风光”。夏日傍晚的乡间,两位牧羊人以民歌对唱(英国管与双簧管的唱和),心上人的倩影再度出现,但艺术家却担心她对自己不忠。
随之太阳下山,雷声隆隆,只留下一片孤寂。心上人的固定乐念出现之际,情绪呈现不安定情况,后来虽然趋向平静,但也同样趋向死寂。从第一乐章的梦幻期待与渴望,到第二乐章的欢愉轻快,到了这里艺术家的苦恋似乎已经走到死巷尽头。从自然的旷野描写到内心的绝望。
第四乐章“断头台进行曲”。艺术家梦见自己杀死心上人,而且被判死刑,必须步向断头台。
固定乐念由竖笛吹出,但是代表死神的整体管弦齐奏,没多久便粗暴地将她驱走。音乐整体气氛在定音鼓敲击下,有着沉重的进行风,连法国号的吹奏都仿佛失去了光泽(加音塞),令人不寒而栗。弦乐群在此都以低音部为主轴,更增添音乐厚重、迟滞的感觉。铜管群粗暴肆虐的吹奏,增加音乐的紧张感,同时将场面气势大大地开拓出来。越接近死刑台,音乐的气氛越紧致凝重,心上人固定乐念最后在断头刀落下的同时消失无踪。
第五乐章“女巫的安息日晚会之梦”
艺术家醒来发觉自己在坟墓边,看到许多妖魔鬼怪,音乐充满阴森的音效。日前渴望的心上人竟然也在此出现,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已经失去高贵形象,成为狰狞古怪的女巫,跟着群魔纵歌狂舞。此时,柏辽兹正沉溺在与女钢琴家卡蜜儿莫克的爱情中,因此他将对史密逊多年的苦恋转爱为恨,在音乐中报以一箭之仇,让她从贵妇成为女巫,当钢琴模仿钟声的效果出现后,音乐奏出了象征世界绝灭的末日经。
《两个人的乐队》作曲:卡格尔
演奏者:Wilhelm Bruck 和Matthias Würsch
演出地点:瑞士巴塞尔廷格里博物馆
这个音乐只有作曲家和他的“音乐”,神性和人性都不在了,只剩下被作曲家和演奏家称为艺术的声音游戏或音乐恶作剧。并非所有现代音乐都是这样,但是,这类玩意儿越来越多。
【苏立华聊音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音乐文化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