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谷珍:音乐是一种文化表达

2022-07-22 03:29:37



文 | 萧舒文



“话说开元年间,唐玄宗夜宴宫廷,万邦使节来朝,乐师们纷纷献艺……”“说书人”林谷珍戴着眼镜,身着长衫,左手卷握着书册,站立在舞台左侧。语音铿锵,以口音浓重的“台普”道说前朝旧事,时空倒转,将观众带入了故事场景。跟随说书人的讲述,。一曲开场乐,说书人提笔,在事先备好的六尺宣上悬腕书壁,很有气势地写下音乐会主标题:说书人音乐剧场——李謩传奇。第一幕开启,“乐师们”先奏一曲《扬州小调》,“各国使臣”再献一首笙与竹勺合奏的《西班牙斗牛舞曲》,悠扬的乐音接二连三飘起,让喜好音律的“唐明皇”龙心大悦,拿起笛子为众人吹奏一段《姑苏行》,匀润清亮的笛音令台上台下的“听众”们连声叫好……


音乐会进行至此,主角李謩其实还未上场,但初次到剧场欣赏民乐的观众已然乐了,喜欢吹笛的观众也会心地笑了——仿佛自己就是台上的唐明皇,接受众臣真心称道或是溜须拍马的赞美之声。饶有趣味的剧情设计,行进紧凑的叙述节奏,观众很快地跟随着简明的故事被吸引进入了音乐聆听之中。为这群“大众”提供精致而又平易近人而非曲高和寡的音乐,开创吸引年轻的、新的观众接触民乐的路径与表演形式,是林谷珍近年来不停探索、实验的场域。如何以音乐为媒介来展示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元特性和内涵,也是他常年思考、不断在新音乐策划中展示的问题。

 


林谷珍和他的“笛王梦”



林谷珍是海内外民乐圈都很熟悉的一位音乐人。1952年生于台湾,竹笛专业毕业的林谷珍,1988年在台北创办琴园文化,并召集、成立了琴园国乐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便参与到一些注重与观众互动的民乐音乐会,如忘乐小集“茶与乐的对话”。步调缓慢、内容有质量的音乐会形态,对他后来的音乐会策划理念,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后他长期致力于两岸民乐交流、普及民乐,策划多种类型的音乐活动,为表演舞台与理论研究、专业演奏与大众欣赏勾连起相互交集的平台,让音乐以声音、影像、文字、乐谱等多重形式全方位展现、记录,成为当代音乐生活和社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最为大家所悉知的当属1995年开始的“中国竹笛名曲名家”系列音乐会。在长达20年的系列音乐会中,累计邀请20多位竹笛演奏家赴台湾演出,以“人物”为专题,为当代笛乐梳理脉络清晰的发展谱系,也为20世纪的笛乐文化留下弥足珍贵的完整资料。每次音乐会之前,林谷珍都会反复和每位笛子演奏家共同研商、遴选具有其个人艺术特征的曲目代表作,按照时间、地域风格、艺术特征等音乐线索,构建出演奏家“个人专属”的音乐会曲目,与此同时也与演奏家共同总结出他阶段性的个人风格、艺术特征。在音乐会场上,林谷珍必亲自担任导聆:在每曲演奏之前为观众“提纲挈领”式地解说该曲目的音乐文化背景,观众由此获得生动的音乐知识,从而迅速进入聆赏,领略音乐之境。而不是让观众阅读节目单上生硬的文字,或听主持人照本宣科地朗读一次节目单。全场音乐会实况的影音记录,音乐会后出版的演奏家精细订定指法的演奏谱,专业的策划、全方位“立体”音乐呈现的思维和细致入微的工作,使得林谷珍如同一位应用民族音乐学家,构建、策划、引导着民乐表演在当代的“发生”,该系列音乐会更是成为当代笛乐人的“公共知识”与共同记忆。文初所提及的“说书人音乐剧场”,亦是林谷珍的精彩“跨界”——台上是《李謩传奇》画龙点睛的说书人角色的扮演,台下是《李謩传奇》新表演形式的创意策划者,林谷珍就像是一位编剧兼演员,出色地主演了自己脑中的音乐创意。“说书人剧场”的表演形式新意受到了众多瞩目,《李謩传奇》曾入围台湾2015年传艺金曲奖,也已在香港、南宁、上海、银川等城市巡演,同一系列的作品尚有《大稻程》,以音乐叙述台湾本土文化历史的做法成为音乐文创的经典范例。

 


从“导聆人”到“说书人”



说书人音乐剧场——李謩传奇音乐会上,还有机选择展示丰富的音乐元素事项,如巨笛、口笛、台湾原住民鼻笛、箫、尺八等多种乐器,广东音乐、南音、河北吹歌等多个乐种。少年李謩、老年李謩、艄公等剧中人物,邀请不同的独奏家担纲,增添音乐剧的戏剧特质。如今年6月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演出,邀请了97岁的笛界泰斗陆春龄出演老年李謩;10月在银川的演出,是由管子演奏家胡志厚、竹笛名家张延武协演,不同的演奏风格为同一剧目呈现了截然不同的风貌。


简洁的表演模式,富有叙事性的行进梗概,可灵活变换的音乐内容,不同风采的演奏家参与其间,“说书人音乐剧场”的形成是一种新颖、富有趣味的音乐表演形式探索,既打破常规式的音乐会曲目“展示”,又具有戏剧叙事性的行进趣味。近年来,以音乐结合戏剧所做的表演形式尝试性的创新剧目很多,像是乐剧、剧场、音乐剧、诗剧、民族器乐剧、音诗等诸多难以盖定的“名称”,更显示出当代音乐人在拓展音乐表演形式领域上的极大兴趣,戏剧和音乐不同比重的结合,也正在颠覆戏剧、音乐在表演艺术分类上的本质。对此一现象,林谷珍就用他的“音乐剧场”表述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既然是归属于音乐类别的作品,可以加入适当戏剧元素作为拓展探索,但不宜喧宾夺主,如将视觉艺术、戏剧置于呈现形式的主位,再冠其以音乐之名,不免有本末倒置之憾。如果是天马行空地以创新之名进行实验性的探索,而非根据艺术类型本质上的特性来做创造,是对艺术和创造者自身的不够尊重。尤其当今的许多大型民族乐团,身居引领当代民乐艺术的要位,更应审慎行践“创新性”突破,在标新立异的同时也要考虑作为“乐团”所应担当的时代责任与社会效应。


然而,无论表演形式在当今如何变化更迭,音乐最大的“价值”所在,还在于“触动人心”,而音乐动人的本源,唯有真诚、真情。何以感受此间之真?凭借的不是单纯感官上的愉悦动听,而是作乐者对音乐所蕴含的文化之表达,是聆听者对音乐文化的理解。音乐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复合着自己的历史、风土、时代性,以旋律曲调、节奏韵律等音声形态呈现。作为导聆者,林谷珍用点题的方式,言简意赅带领听众,立足文化理解音乐。作为说书人,他将音乐和文化相连接,以音乐作为呈现的核心形式,多维展现文化面貌。在不同的身份、形式背后,他意欲传达给听众的理念是同一个:音乐是一种文化的表达,音乐的内涵必须包含文化。




有音乐的地方 就有音乐周报

投稿邮箱:yyzb1979@163.co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