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词调音乐及相关研究

2022-07-27 01:24:14

点击上方“音乐艺术”可订阅哦!

时    间:2016年4月13日10:30—11:30
地    点:上海音乐学院新教学楼中415
主 持 人:洛  秦教授
演 讲 人:郑祖襄教授
演讲记录与整理:王乒乒
图像提供:杨  雷


2016年4月13日,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宋代音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系列课堂讲座活动的第二场如期举行。讲座以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为平台,由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音乐艺术》编辑部共同主办,由项目及课程的策划、负责人洛秦教授主持。音乐学系孙国忠教授、伍维曦副教授以及杨赛研究员亦前来参加讲座。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多年来被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即学界泰斗杨荫浏先生所言“没有音乐的音乐史”之学科境况,我们古代遗存的乐谱资料较为匮乏,宋代相对幸运,雅乐、词调音乐、说唱音乐各有乐谱存世,但数量也很有限。本场讲座荣幸地邀请到多年来致力于“华夏旧乐”探证的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郑祖襄老师,为同学们讲述宋代词调音乐研究及相关问题。郑教授至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华夏旧乐新证》《华夏旧乐新探》《中国古代音乐史》等多部,辨章学术,嘉惠学林,在中国音乐史学史、史学理论,中国古代乐谱,南宋音乐史,词调音乐等领域均有深入研究。
在本场讲座中,郑教授结合图示、音响、视频,将艰涩深奥的词调音乐研究,讲述得生动丰富,其具体内容依次为如下七个方面。
 
什么是词调音乐

首先是概念的界定,郑教授讲述,词调音乐简单地说就是宋词音乐,它是历史上某一时期的音乐体裁,有其特定的艺术规律和流传特点,即“倚声填词”。词调最常见的体裁是令、引、近、慢,流传的宋代词调有1000多个,全宋词则有两万多首。
 
词调音乐的由来和历史影响

郑教授从史料中对词调音乐追根溯源,他指出,词调的来由可以上溯到隋唐的曲子和曲子词,其音乐主要来源于民间传统音乐和外来音乐,初由乐工把文人的齐言诗填入曲调演唱演奏,即“齐言诗入乐”,唐代薛用弱《集异记》有载。然而演唱时,诗歌句式与乐句间时有矛盾,便以叠唱或填虚词的方式解决,后将虚字改实字,由此句式改变形成词,称为曲子词。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可见。而后,郑教授对今存最早的曲子乐谱《敦煌曲谱》,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共记载有278首),以及最早的曲子词《敦煌曲子词》进行展示和说明。郑教授指出曲子音乐在流传过程中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一曲多用”,也就是后世讲的曲牌体,它在发展中不断推陈出新,影响到器乐作品当中。
大约北宋起,文学的词开始脱离音乐,形成一定的格式,称为词律。文人据律填词,往往不太合适。然由此保留下来的格律专著“词谱”,因其涉及面广,来源详尽,在音乐文学当中非常重要,重要词谱有清代万树《词律》和清代陈廷敬、王奕清等编的《钦定词谱》。宋代以后,词调被元散曲所代替,但有相当一部分被元曲(北曲)和南戏(南曲)所继承发展,并在后世的各种戏曲、器乐、鼓乐等中留存,在中国音乐历史中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词调音乐的特点与规律
 
南宋张炎《词源》,是一本集中谈论词调规律的专著,郑教授特别强调了它的重要性。常见版本有近代蔡桢的《词源疏证》,书中既有对原著注解的梳理还有考证。而后,郑教授叙述词调音乐特点和规律的三个方面:
1)宫调
词调音乐的宫调沿袭了唐宋燕乐二十八调的体系,北宋沈括《补笔谈》有清晰的记载,至南宋张炎《词源》和陈元靓《事林广记》中又稍有变化。郑教授对《补笔谈》所记二十八调体系进行解析,并指出至南宋这一宫调体系关系到姜白石歌曲译谱。它适用于姜白石歌曲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姜白石的歌曲表达中是不分的,因此只需对照表格,找准调就可找到音的位置所在。张炎《词源》中所记表格和姜白石歌曲译谱皆可吻合。当然,在《事林广记》中关于各调各音也有清晰的记载。
2)乐谱字符
乐谱字符和宫调是相吻合的,《补笔谈》中有清楚的记载。杨荫浏的译谱将《琴律说》、姜白石乐谱、《词源》以及《事林广记》等进行了对比,并分成俗字和应字两种字谱。
3)体裁与结构
张炎《词源》中以“均”划分界限,宋代沈义父《乐府指迷》言“词腔谓之均,均即韵也”,是说押韵的地方即词腔的末尾。张炎所云令曲四均、近曲六均、慢曲八均,在姜夔的14首自度曲中可以得到验证。“均”中又有拍,,即词腔乐句中的乐节,在张炎《词源》和王灼《碧鸡漫志》中均有述。在《词腔考》(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一文中,郑教授进一步指出,词腔并不是仅存在于姜夔的歌曲,而是作为中国古代音乐中词调体裁的基本结构,是一种稳定的、结构性规律。
 
现存词调音乐的两大史料

郑教授介绍了两大非常珍贵的史料:一是宋代词调乐谱,南宋诗人、词人、音乐家姜夔的歌曲是仅存的宋代词调乐谱,共有17首歌曲,其中14首是自度曲,2首据唐乐填词,1首是范成大所作;另一个是清代留存下来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和《碎金词谱》,是昆曲风格的词调乐谱。
 
姜白石歌曲及其译谱

姜白石歌曲这一宋代词调乐谱得以流传的很大原因是得益于姜白石的一手好词。郑教授指出,经过20世纪以来的研究,姜白石歌曲译谱中的宫调、音高问题基本已经解决,而在节拍、时值、装饰音等问题上还可以推敲。代表性著述是杨荫浏、阴法鲁的《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并结合乐谱,说明书中所记音高字谱,节奏及其他符号。而从中明显可见的是,译谱是一字一音,然乐曲本身是肯定有加花部分。事实上,这与古琴、琵琶传谱是相类似的,所传之谱基本为骨干谱,流派的润色方式并不反映在乐谱之中。郑教授认为,古谱在流传过程中应同时保留骨干谱和演奏谱。现在词调音乐的演唱基本按照杨荫浏译谱,比较规矩。(聆听《杏花天影》)。
 
《九宫大成》和《碎金词谱》中的词调

《九宫大成》原名南北词宫谱,用工尺谱记谱,调名沿用唐宋燕乐二十八调,但实际译谱是用首调性质的工尺七调。清末以来有不少研究者注意,此后萧友梅、北方昆曲剧院专家对它均有所研究与关注。20世纪60年代出现大规模研究,1964年,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宋代词调音乐,引用了《九宫大成》中的《念奴娇》一曲,进一步体现了《九宫大成》的价值。《碎金词谱》为清嘉庆、道光文人谢元淮组织编撰,现存有十四卷本和六卷本(重印了《九宫大成》中的词调乐谱)两种,分“原”“增”“补”三大类。
然1981年,傅雪漪先生《试谈词调音乐》一文,认为《九宫大成》和《碎金词谱》所收并非词调音乐,而是昆曲风格的曲牌。而后郑教授先后撰写了《<九宫大成>词调音乐来源辨析》和《一部不能忽视的古代乐谱集<碎金词谱>》,他从词调音乐的来源、历史演变等角度,阐述了它之所以是昆曲风格的原因,肯定了它们作为历史音乐的价值。讲座中,郑教授通过图式的方式,清晰展示了南北曲的历史发展脉络。
,,,是孙以森的访谈录。该事件在杨荫浏《学习到老,改造到老》中也有提及。改革开放以后,李元华、蔡瑶铣的演唱的音响使得两本乐谱中的词调作品被世人所了解。然从蔡瑶铣演唱中可知,当时词调乐谱整理均有不同程度的创编成份,从而使得这些词调音乐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迹。
 
词调音乐的音乐史遗产及研究评析

相对于姜白石歌曲的研究,《九宫大成》和《碎金词谱》的词调音乐研究尚有很大空间,它们的参考价值,需要在学术层面上认真严肃地对待。音乐史资料的搜集、统计整理工作需要给予关注。而对《九宫大成》和《碎金词谱》的挖掘与分析,会使得词调音乐的历史与传统有着更多的发现。
 
本次讲座信息量庞大,纵横贯通,每一论点皆有史可依,有据可探,同学们深感获益良多,郑教授严谨的学术态度亦是后辈学习的典范。洛秦教授为同学们做总结,感谢郑祖襄教授精彩的演讲,其对词调音乐的定义、范畴,作了精致的叙述;提供了很多有关词乐研究最主要的史料;尤其珍贵的是,讲座提到如何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词乐史料,解读词乐、中国古代音乐的演唱问题,解读现代人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看待中国古代传统;讲座为同学们带来了多角度思考词调音乐的启迪,希望有志者可以在这个领域多多思考,有所贡献。





*本文是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公众号联系。


音乐艺术
微信号:Journal_of_SHC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