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高:论音乐传播研究的学术路径 学术

2022-05-08 02:21:42

本期文章:
论音乐传播研究的学术路径
原文刊于《现代传播》2011年第1期
作者
王亦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正文
音乐是人类社会中自然发生而又不可或缺的社会现象,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巨大、微妙而又复杂,没有人能无视音乐的存在。而音乐“传播”正是音乐“存在”的前提:无传播就无音乐。事实上,正是音乐的传播,传承着音乐文化,实现着音乐的社会功能。因而,在传播学方兴未艾的今天,研究传播领域中这一久已被忽视而又时时刻刻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最古老而又最奇特的传播现象及其规律,应该说是十分必要的。
音乐传播研究面临的学术难题
从远古时代开始,音乐就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如果从纵向的历史发展角度看,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交流思想感情的方式之一,也是信息传播的形态之一,甚至有可能比语言还古老。音乐或许是人与人出于彼此之间思想感情沟通的急切需要而发生的,因为音乐似乎比言辞更容易触动人们的情怀,并得到人们全身心的回应。

不消说,从音乐出现的那一刻起,也就同时开始了以其为媒介的传播行为。今天的人们已经难以离开音乐而生活,因而,对音乐传播过程与规律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讨,应该是时候了。这里隐约出现了一个反论:既然音乐传播如此重要,何以音乐传播研究却不兴盛呢?笔者认为,这或许是因为音乐传播研究较之语言传播研究更加困难的缘故。

语言传播较早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语言有着相当明确的语义,因此得以成为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得力工具,也由此使传播学者们对语言的研究先行而透彻,各种理论鳞次栉比。可是,语言之外的音乐,就比较“神秘”和“另类”了。法国符号学家巴特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已经知道了语言学的‘语言’,但还不知道绘画的或音乐的‘语言’。” 的确,音乐的传播,因其意义的抽象性而似乎很难把其中奥妙解释清楚。

在以往有限的音乐传播研究中,为了避免遇到困难,就出现了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最显见的是以歌词传播研究替代音乐传播研究。可是,真正的音乐传播是应该在纯音乐与歌词之间做一点区分的,至少不能以研究歌词传播为主,而置音乐曲调于不顾。我们应该问一问:为什么歌词要配以曲调传播效果才更好呢?音乐曲调在传播过程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显然,将音乐传播本身的性格独立出来加以研究肯定是困难的。然而,人类既然创造了音乐,并用它来传播信息,人类就应该和可能研究出其本质和规律,进而使音乐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自身。
中国音乐传播研究学术史的简要回顾
那么,如今对于音乐传播的认识究竟有多少?笔者可以肯定地回答说,很少——国外也不多,我国就更少。在我国,音乐传播这个新型学科是20世纪的最后10年才悄然兴起的。

中华民族有古老而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音乐文献可谓汗牛充栋,音乐思想可谓源远流长。至公元前,中国已发展出了精深而完备的音乐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三家都已分别提出了系统的音乐美学思想。可是,古代的音乐思想毕竟不能等同于本文此时所谓的音乐传播研究,前者至多是后者的一个微茫的渊源。事实上,即便从广泛的意义上说,音乐思想与音乐研究(含音乐史研究)也不是一回事。中国古代有深刻的音乐思想,却缺乏深入的音乐研究,这是毋庸讳言的。音乐尚且被忽视,音乐研究、音乐传播研究更是不在话下了。

就传播学研究而言,它本身是西方传进中国的学问,并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即便是广义的传播学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也不超过30年。学界一般认为,中国的传播学启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既然传播学引入我国只有30年的历史,那么,音乐传播研究在我国的起步自然更晚。几乎可以说,直至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音乐传播研究才终于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例证之一是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了不止一次的音乐传播论坛,并大约以每三年一集的速度出版《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系列论文集。另一个例证则是汪森等人的学术专著《音乐传播学导论——音乐与传播的互文性建构》于2008年出版。无论怎样,“冰山已露尖尖角”,只有音乐传播研究本身发展了,才可能催生这么多与音乐传播研究相关的教材或专著的出现。而这么多与音乐传播研究相关的教材或专著的正式出版,或许预示着音乐传播研究将逐渐兴盛吧?
《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一辑)
国外音乐传播研究的情况比中国进展得略微早一些,但也并非“蓬勃”,可见音乐传播研究的艰难,但也可以说我们在这方面并不过于落后。急起直追,后来居上,在音乐传播研究方面让中国与世界同步也许不是不可能的。
音乐传播研究的两大理论支柱
就西方学术研究的进程而论,对音乐传播研究影响深远的,是音乐社会学与音乐符号学的研究,它们因此成为音乐传播研究的两大理论支柱。

在西方研究视角下,音乐传播最初是音乐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在音乐社会学出现之前的众多社会学学者中,虽然不少人曾经在社会学理论中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涉及到音乐传播问题,但其思想却绝对没有特别关注音乐传播问题。音乐传播在他们看来似乎是自然而然、不言而喻、不必特别予以论证的。直到音乐社会学出现后,情况才有了根本改观。以传播学研究者的眼光来看,迄今为止,对音乐传播这一研究领域贡献最大的就是音乐社会学的研究了。可以说,正是音乐社会学研究为音乐传播研究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捷裔德国音乐学家卡尔布西茨基在《音乐社会学的现状问题》一文中明确写道,音乐社会学广泛地渗透到其他学科和研究领域中去,如媒介学和传播理论,形成了各色研究活动。

卡尔布西茨基在《音乐社会学的现状问题》一文中列举了他所能想到的所有和音乐有关的交叉学科,包括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体裁和音乐形式社会学、音乐语义学和符号学、乐谱学、音乐社会史、音乐史、音乐民族学、音乐人类学、听觉研究与听觉理论、音乐民俗学等。 卡尔布西茨基所提供的分类庞杂而凌乱,我们对其不必在意——有趣的是,我们阅读后发现,卡尔布西茨基竟丝毫没有提到传播。不过,倘若我们更细致地看一看,便会发现,上述这些与音乐有关的交叉学科,又有哪个能完全游离于传播呢?其中提到的语义学、符号学、听觉研究等等,毋宁说,根本就是传播学的题中应有之意。当然,笔者在这里绝不想做什么文字游戏,我们也不该从几个标签入手就希图妄议内容之备缺。笔者只是希望指出,音乐社会学是音乐传播研究的一个理论支柱。现今中国学界对于音乐传播的研究,也往往是将其纳入到音乐社会学视野之下予以审视和讨论的。上面提到的《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系列论文集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
《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二辑)
除了音乐社会学以外,音乐符号学也极大地渗透到对音乐传播的研究进程中来,成为音乐传播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支柱。因为,音乐一定是人类的众多交流系统中的一个,交流也就是传播,语言可以传播意义,音乐为什么不能传播意义?它的潜在的传播机制在哪里?这正是音乐符号学关注的重点。从符号学的角度研究音乐传播现象,首先需要把音乐信息作为一种符号来理解。我们通常所说的“音符”(note),本身就是代指“音乐声音的符号”,这是一个音乐学领域的专有名词。但是,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音乐符号”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音符”,而是指用来传达某种意义的可感知的声音形式。只有当音乐介入传播系统而作为一种信息被传达时,它才能被作为符号学意义上的“符号”来理解。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是以对音乐的思考而不是对语言的思考为基础形成的。” 如果用学术发展史的眼光来看,情况就了然了:我们都知道,符号学是从语言学引申而来的,而根据列维-斯特劳斯的说法,语言学又是基于对音乐艺术的思考而建立的——这正好可以说明,符号学与音乐相关问题的深刻的历史关联性。以符号学视角对音乐传播这一人类重要传播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正合其意。当然,坦率地讲,音乐符号学自身的学术之路,至今大概也不会超过40年的历史。符号学家艾柯在1976年说过这样的话:“最近的两三年里,音乐符号学才被确实地作为一门学科建立起来,这一学科的目的既在于追溯固有之源头,也在于开拓全新之视角。”


这里还要就音乐符号学多说几句。如果说,音乐社会学特别关注音乐与音乐所处的大千世界的关系的话,那么,音乐符号学则侧重研究作为意义载体的音乐符号的自我界定的性质,同时重在研究音乐自身的功能机制。在音乐传播研究的两大理论支柱中,相比之下,音乐社会学的影响更为广泛一些。但笔者希望指出,音乐符号学可能更应该成为未来音乐传播研究的重点,从而开拓出另一条研究路径。

[德]马克斯·韦伯《音乐社会学》


音乐传播研究的学术定位
作为一门边缘学科(传播学、音乐学、社会学、符号学、心理学、文艺美学的交叉领域),音乐传播研究目前尚处于萌芽阶段,还远远没有成为相对成熟的传播学研究分支。无论在哪个学术之林里,它都还只是一棵幼株罢了。但是,音乐已被切切实实纳入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则已经是毫无争议、确凿无疑的了。

近些年来,音乐传播研究的重点主要体现为对流行音乐的研究。“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这个词儿在传播学的各类学术文献中随处可见。这些传播学的学术期刊能在如此广度与深度上讨论这么多关于音乐的话题,本身就足以证明,音乐作为研究对象被纳入传播学研究视野已是既成事实。然而,正如笔者刚刚所述,目前音乐传播研究的侧重点仅仅在于对流行音乐的研究,加之流行音乐研究又往往被延展为流行文化研究(或译作“通俗文化研究”),因而,音乐传播作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所应具有的独立地位和其精准的内涵与外延至今未曾确立。

确实,在音乐传播研究得以全方位展开之前,其独立地位和专门化程度必然是远远不够的。反过来说,音乐传播研究的初始阶段,音乐传播研究也只可能是从某一学科中分离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研究分支而已。这与其他许许多多边缘学科初始时的情况完全相同。——音乐传播目前还只是依附在某学科的大树上或刚刚从大树上稍稍分离出的一个小小枝杈,它稚嫩,柔弱;但它又绝非只是一种仅仅贴了个新标签的陈旧方法的延续。因之,音乐传播研究将遵循这样的原则:坚持不懈地追踪历来就始终存在的音乐与传播之间的关系——确切地说,音乐是如何传播的,传播的特质是什么,传播的效果如何——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阐述。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们都在各自的生命实践中体验着音乐传播,思考着音乐传播,理解着音乐传播。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音乐传播的形式与内容不断演化发展,各个文明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孕育出丰硕的认识成果。可以说,正是音乐的传播与接受,陪伴着人类一路前行。
(本期执编:佳佳)

欢迎关注“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史论”
微信号(shilunbu)
本文版权归本公众号所有 转载请获得授权
长按下方二维码可自动识别关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