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伴我走过了几十年的春秋,渐渐的有了从音乐中捕捉生活情趣与哲理的灵感,从音乐这一无国界的语言中揣磨出了赋于音乐背后所要表达的人类的各式各样复杂的情感。古人听卫国郑国的靡靡之音,能从中感觉到亡国之兆;今人听着夹杂多国音乐元素和曲风的流行音乐,那又该是怎么样的一种心境呢?
据史料明确记载,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音乐就已经产生了,《诗经》当中的很多篇章都被谱成了曲子来唱。在民间有劳动人民的劳动号子,在宫廷有富丽唐皇的贵族音乐,看来音乐的阶级性是很早就产生的。我一直比较钟情于中国的古典音乐,只可惜六经中的〈〈乐经〉〉早已失传了,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遗憾。当前华语乐坛中国风盛行,虽然其中掺杂了HIP-HOP、R&B、RAP、ROCK、BLUE等西方音乐元素,但这样的中西合璧倒使我们的古典音乐更加鲜活起来,更有利于推广和传唱,这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有益尝试。
流行音乐能称为艺术吗?很多文化名人对此哧之以濞,似乎只有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这些大作曲家的作品才称得上艺术,才登得上大雅之堂,流行音乐是又脏又臭的裹脚布,应该把它扔到历史的故纸堆。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我看未必。在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就曾明确指出:文艺要为大众服务,你们文艺工作者要多写一些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可见我们搞艺术创作必须坚持大众导向,而不是关在象牙塔里搞孤芳自赏。
当然大众的审美情趣有时侯会有一些庸俗化和低级趣味的倾向,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因噎废食,还是要通过我们的教育来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通过我们的美学灌输来陶冶他们的情操。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流行乐坛确实充斥着为数不少的烂作,一些作品格调低下,词曲抄袭他人作品,某些演唱者缺乏基本的音乐素养,不能参悟到歌曲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以上的种种现象成为一些人对流行音乐诸多诟病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香港音乐人在华语歌坛的地位加剧下滑,人气大不如前。新面孔越来越少,既使有个别冒出来的也只是昙花一现,现在仍能占住一线位置的多是些出道多年的“老人”,而且他们还面临着来自大陆、台湾的新人的两面夹击,日子也是难过的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面我来做一下分析: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必然也会出现文化的全球化,香港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自由贸易港,它的文化多样性的竟争优势正在丧失。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大陆是华语唱片的主销地,而近些年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内地的文化也越来越多元,香港多元文化对内地的吸引力已大大减弱,香港唱片在内地失去了大量市场;第二,近些年华语流行音乐上西方音乐元素的运用越来越走向主流,而把广东话作为母语的香港人,在广东语与西方音乐元素融合的技术问题上碰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再加上很多香港音乐人并不地道的普通话,使他们在诠释国语歌时总是让人感觉不到位;第三,香港本土既能唱又能写的音乐人太少,在当前越来越讲究唱作一体化的时代,香港音乐人的后劲显得明显不足,在这一点上真的应该好好学学台湾或是内地,特别是台湾现在已俨然成了华语歌坛创作型歌手的聚集地。
最后我再来说一下自己与音乐的不解之缘以及对音乐的感悟:音乐就象是我的呼吸,它的每个音符就是我跳动的脉搏。无法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会是怎样,仿佛周围的一切生命都黯淡了。嵇康在邙山之上以一曲〈〈广陵散〉〉向我们诠释了知音是如何难觅,最后因才不能为统治者所用而惨死于司马家族的屠刀之下,今天想来亦是觉得非常惋惜。此时我眼前浮现出了爱因斯坦因为冥思苦想一个理论物理的难题而愁眉不展时,,他静静的走到钢琴边,弹起了他最爱的曲子,来舒缓他的紧张和愤怒。
是的,音乐是可以调节情绪和疗伤的,当你伤心时它能减轻你的痛苦,当你快乐时,它又能放大你的快乐。朋友,你热爱生活吗?如果是的话,你一定也要热爱音乐。因为在音乐中你能体会到多样的生活情趣,在音乐中你能找到人生的哲理与生命的意义。
文:浙江攀远律师事务所 林浩律师
插图/配乐/编辑:萧绝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音乐文化组